发芽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大全

文章内容

tasman_tasmania

ysladmin 2024-05-28
tasman_tasmania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tasman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tasman的话题。1.珊瑚海的美丽介绍2.珊瑚海是哪个国家的3
tasman_tasmania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tasman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tasman的话题。

1.珊瑚海的美丽介绍

2.珊瑚海是哪个国家的

3.世界上面积最大的10个海

4.主要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5.最后一个纯种塔斯马尼亚女子遗言:别解剖我别展览我,后来怎样?

tasman_tasmania

珊瑚海的美丽介绍

       太平洋西南部海域。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东,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onia)和新赫布里底(New Hebrides)岛以西,所罗门群岛以南,南北长约2,250公里(1,400哩),东西宽约2,414公里(1,500哩),面积4,791,000平方公里(1,849,800平方哩)。南连塔斯曼(Tasman)海,北接所罗门海,东临太平洋,西经托里斯(Torres)海峡与阿拉弗拉(Arafura)海相通。南纬20°以北的海底主要为珊瑚海的海底高原,高原以北是珊瑚海海盆。南所罗门海沟深7,316公尺(24,002尺),新赫布里底海沟深达7,540公尺(25,134呎)。珊瑚海因有大量珊瑚礁而得名,以大堡礁最著名,沿澳大利亚的东北岸延伸,长达1,900公里(1,200哩)。澳大利亚东部、南太平洋诸岛、中国之间的远洋船只经过此海时,取道於大堡礁以东320公里(200哩)的一条航道。亚热带气候,有台风,以1?6?54月为甚。经济资源有渔业和巴布亚(Papua)湾的石油。

       在广阔无垠的地球表面有70%的地表为水所覆盖,因此地球又被称之为“水星球”。而这70%的水大部分为大洋,大海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全球的大海中,面积大小、水体深度等都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最大、水体最深的海要数位于南太平洋的珊瑚海。珊瑚海中生活着成群结队的鲨鱼,所以,珊瑚海又被人们称之为“鲨鱼海”。

       珊瑚海总面积达479.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中国的国土面积,它的西边是澳大利亚大陆,南连塔斯曼海,东北面被新赫布里群岛、所罗门群岛、新几内亚(又名伊利安岛)所包围。从地理位置看,它是南太平洋的最大的一个属海。珊瑚海的海底地形大致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水深2394米,大部分地方水深3000-4000米,最深处则达9174米,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一个海。珊瑚海地处赤道附近,因此,它的水温也很高,全年水温都在20℃以上,最热的月份甚至超过28℃。在珊瑚海的周围几乎没有河流注入、这也是珊瑚海水质污染小的原因之一,这里海水清澈透明,水下光线充足便于各种各样的珊瑚虫生存。同时海水盐度一般在27-38‰之间,这也是珊瑚虫生活的理想环境,因此不管在海中的大陆架,还是在海边的浅滩,到处有大量的珊瑚虫生殖繁衍。久而久之,逐渐发育成众多的形状各异的珊瑚礁,这些珊瑚礁在退潮时,会露出海面,形成一派热带海域所独有的绚丽奇观。“珊瑚海”便因此而得名。

珊瑚海是哪个国家的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是什么?下文是我收集的资料,欢迎阅读!

        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太平洋

        太平洋(The Pacific Ocean)意为?平静的海洋?,由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命名,是地球上五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洋,面积1亿5,555万7千平方公里,而在南冰洋成立前,原面积1亿8,130万平方公里,它从北极一直延伸至南极,其西面为亚洲、大洋洲,东面为美洲,覆盖着地球约46%的水面及约32%的总面积,比地球上所有陆地面积加起来还要大 。

范围

        太平洋,北到白令海峡,北纬65?44?,南到南极洲,南纬85?33?,跨纬度151?。东到西经78?08?,西到东经99?10?,跨177个经度。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海岸至亚洲的马来半岛,东西最长21300千米。包括属海的体积为71441万立方千米,不包括属海的体积69618.9万立方千米。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3939.5米,不包括属海的平均深度为4187.8米,已知最大深度11033米,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北部以宽仅102千米的白令海峡为界,东南部经南美洲的火地岛和南极洲葛兰姆地(Graham Land)之间的德雷克(Drake)海峡与大西洋沟通;西南部与印度洋的分界线为:从苏门答腊岛经爪哇岛至帝汶岛,再经帝汶海至澳大利亚的伦敦德里(Londonderry)角,再从澳大利亚南部经巴斯海峡,由塔斯马尼亚岛直抵南极大陆。

历史

        在史前时期太平洋地区发生过多次重要迁徙,最显著的一次是南岛民族(更明确地应是波利尼西亚人)从亚洲海边迁至大溪地,然后到达夏威夷和新西兰,后来还到了复活节岛。欧洲人于十六世纪早期见到了太平洋,最早的是曾横渡巴拿马地峡的西班牙航海家巴尔沃亚(Vasco N?ez de Balboa)(1513年)及以后在环球航行中横渡太平洋的麦哲伦(1519年-1522年)。太平洋之名称起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为"平静的海洋",是由一名受雇于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命名。麦哲伦于1520年10月,率领5艘船从大西洋找到了一个西南出口(此后称为麦哲伦海峡)向西航行,经过38天的惊涛骇浪后到达一个平静的洋面,他因称之为太平洋。

地理?赋名

        1513年,瓦斯科?努涅斯?巴尔波发现太平洋。太平洋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20年代,它是由大航海家麦哲伦及其船队首先叫开的。1519年9月20日,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270名水手组成的探险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尔启航,西渡大西洋,他们要找到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12月13日船队到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湾稍作休整后,便向南进发,1520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此后,船队发生了内讧。费尽九牛二虎之力,麦哲伦镇压了西班牙船队发起的叛乱,船队继续南下。他们顶着惊涛骇浪,吃尽了苦头,到达了南美洲的南端,进入了一个海峡。这个后来以麦哲伦命名的海峡更为险恶,到处是狂风巨浪和险礁暗滩。又经过38天的艰苦奋战,船队终于到达了麦哲伦海峡的西端,然而此时船队仅剩下三条船了,队员也损失了一半。

        又经过3个月的艰苦航行,船队从南美越过关岛,来到菲律宾群岛。这段航程再也没有遇到一次风浪,海面十分平静,原来船队已经进入赤道无风带。饱受了先前滔天巨浪之苦的船员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太平洋啊!"从此,人们把美洲、亚洲、大洋洲之间的这片大洋称为"太平洋"。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深的洋,原面积1亿8130万平方千米,在南极洋成立后,面积调整为1亿5555万7千平方千米,平均深度4028米,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从赤道南北分为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它从美洲西岸一直延伸到亚洲和澳洲的东岸,它同时是岛屿、海湾、海沟和火山地震分布最多的海洋。与众不同的演化史,如环太平洋的地震火山带、广泛发育的岛弧--海沟系、大洋两岸地质构造历史的显著差异?这就使许多人相信,太平洋可能有着它与众不同的成因。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提出过许多关于太平洋成因的假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世纪中叶,乔治?达尔文(1879年)提出的"月球分出说"。达尔文认为,地球的早期处在半熔融状态,其自转速度很快,同时在太阳引力作用下会发生潮汐。如果潮汐的振动周期与地球的固有振动周期相同,便会发生共振现象,使振幅越来越大,最终有可能引起局部破裂,使部分物体飞离地球,成为月球,而留下的凹坑遂发展成为太平洋。由于月球的密度(3.341克/立方厘米)与地球浅部物质的密度(包括地幔的顶部橄榄岩层在内的岩石圈的平均密度(3.2-3.3克/立方厘米)近似,而且人们也确实观测到,地球的自转速度有愈早愈快的现象,这就使乔治?达尔文的"月球分出说"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然而,一些研究者指出,要使地球上的物体飞出去,地球的自转速度应快于4.43弧度/小时,亦即一昼夜的时间不得大于1小时25分。难道地球早期有过如此快的旋转速度吗?这显然很难令人相信。再者,如果月球确是从地球飞出去的,月球的运行轨道应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事实却非如此。还有,月球岩石大多具有古老得多的年龄值(40亿-45.5亿年),而地球上已找到的最古老岩石仅38亿年,这显然也与飞出说相矛盾。终于,人们摒弃了这种观点。20世纪50-60年代以来,由于天体地质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地球的近邻--月球、火星、金星、水星等均广泛发育有陨石撞击坑,有的规模相当巨大。这不能不使人们想到,地球也有可能遭受到同样的撞击作用。

        综上所述,太平洋是在地球早期形成的巨大撞击盆地。但在漫长的地史时期中,它经历了多次的改造。

位置

        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之间。

面积

        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6624.1万平方千米(不包括属海)

        。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深度

        平均深度为4187.8米(不包括属海),最大深度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深达11033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范围

        平均深度为4187.8米(不包括属海),最大深度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内,深达11033米,是目前已知世界海洋的最深点

分区

        太平洋海盆可划分为3个区。1、东区: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之外,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2、西区: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Kermadec)海沟等。3、太平洋中部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米左右。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Cocos)海岭至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再向南越过东南太平洋海隆即为太平洋-南极洲海盆。这一海盆与西经150?之间的地区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西经150?-180?,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菲律宾海盆;在新西兰与东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为麦加利(Macquarie)海岭,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气候

        太平洋由于面积广阔,水体均匀,气候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特别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北太平洋情况不同,东西两岸差异悬殊,以俄罗斯东海岸的严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和的冬季对比最为鲜明。信风带位于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两个风带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西太平洋(北纬5?-25?)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广阔,并受南极地区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信风带的海水含盐度比赤道地带低。赤道附近含盐度小于34;最北部海域含盐度最低,小于32。太平洋的洋流在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东岸流向厄瓜多尔西岸。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对马暖流。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环流。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堪察加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南赤道暖流抵所罗门群岛之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形成南太平洋环流。

资源

        太平洋资源丰富。西太平洋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是重要的渔场,出产鲱鱼、鳕鱼、金枪鱼、蟹等。北美西海岸的哥伦比亚河以出产鲑鱼著名。海底有大量的锰结核,海水可提取海盐、溴、镁等。大陆棚是世界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如加利福尼亚南部海域、黄海、东海以及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南部等海区。西太平洋沿岸很早就是具有高度文化的地区。但是欧洲人直到16世纪才开始对这一大洋进行探察。他们寻求所谓"南方之地"--澳大利亚,从而进入太平洋岛屿。1513年,西班牙占领者巴尔沃亚(Vasco Nunez de Balboa)在巴拿马地峡的达里恩(Darien)山顶看到浩瀚的太平洋。之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横渡太平洋。17世纪时,荷兰航海家塔斯曼(Abel Tasman)发现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和斐济。18世纪时,英国航海家科克、法国航海家布干维尔(Louis-Antoine de Bougainville)等在太平洋航行考察。19世纪时,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31~1836年乘"比格尔号"(Beagle)环球航行,他在太平洋地区进行考察,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伟大的贡献。

        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北极,西至亚洲和澳洲,东界南、北美洲。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其面积,不包括邻近属海,约为16525万平方千米。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积的2倍,水容量的2倍以上。面积超过包括南极洲在内的地球陆地面积的总和,平均深度(不包括属海)4187.8米,西太平洋有许多属海,自北向南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亚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太平洋。西经150?以东的洋底较西部平缓。西太平洋水下600米以上的海脊在有些地方形成群岛,自西北太平洋的阿留申海脊向南延伸到千岛群岛、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雅浦和帕劳;自帕劳向东延伸至俾斯麦、所罗门群岛和圣克鲁斯;最后由萨摩亚群岛向南至汤加、克马德克、查塔姆和麦夸里。由于北部陆地与海洋的比例高于南部,以及南极洲陆地冰盖的影响,北太平洋的水温高于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无风带和变风带海水的含盐量低于信风带,对太平洋垂直海流影响最大的是南极大陆周围生成的冷水。极地周围密度大的海水下沉,然后向北蔓延构成太平洋大部分底层。深层冷水在西太平洋以比较鲜明的洋流自南极洲附近向北流往日本,该深海主流的支流以携冷水流向东然后在两半球均流向极地。深海环流受邻近洋流会聚区表层海水下沉的影响。在太平洋热带会聚区分别在南北纬35?至40?之间。距赤道越远海水下沉的深度越大,最重要的会聚区在南纬55?至60?之间。

渔场

        太平洋生长的动植物,无论是浮游植物或海底植物以及鱼类和其它动物都比其它大洋丰富。太平洋浅海渔场面积约占世界各大洋浅海渔场总面积的1/2,海洋渔获量占世界渔获量一半以上,秘鲁、日本、中国舟山群岛、美国及加拿大西北沿海都是世界著名渔场。盛产鲱、鳕、鲑、鲭、鳟、鲣、沙丁鱼、金枪鱼、比目鱼等鱼类。此外海兽(海豹、海象、海熊、海獭、鲸等)捕猎和捕蟹业也占重要地位。

矿物

        资源近海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煤很丰富,深海盆地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所含锰、镍、钴、铜四种矿物的金属储量比陆地上多几十倍至千倍)

        ,此外海底砂锡矿、金红石、锆、钛、铁及铂金砂矿储量也很丰富。

        航运

        太平洋在国际交通上具有重要意义。有许多条联系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重要海、空航线经过太平洋;东部的巴拿马运河和西南部的马六甲海峡:分别是通往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捷径和世界主要航道,海运航线主要有东亚-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加勒比海、北美东海岸航线,东亚-南美西海岸航线,东亚沿海航线,东亚-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东、西海岸航线等。太平洋沿岸有众多的港口。纵贯太平洋的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船只由西向东越过此线,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便加上一天,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通讯设施

        太平洋第一条海底电缆是1902年由英国敷设的,1905年美国在太平洋也敷设了海底电缆。加拿大至澳大利亚,美国至菲律宾、日本及印度尼西亚,香港至菲律宾与越南,南美洲沿海各国之间都有海底电缆。在太平洋上空开始利用人造通讯卫星进行联系。

世界上面积最大的10个海

       不属于任何国家,大部分是公海,珊瑚海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周围的国家有 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 太平洋西南部海域。位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以东,新喀里多尼亚(New Caleonia)和新赫布里底(New Hebrides)岛以西,所罗门群岛以南,南北长约2,250公里(1,400哩),东西宽约2,414公里(1,500哩),面积4,791,000平方公里(1,849,800平方哩)。南连塔斯曼(Tasman)海,北接所罗门海,东临太平洋,西经托里斯(Torres)海峡与阿拉弗拉(Arafura)海相通。珊瑚海的海底地形大致由西向东倾斜,平均水深2394米,大部分地方水深3000-4000米,最深处则达9174米,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一个海。南纬20°以北的海底主要为珊瑚海的海底高原,高原以北是珊瑚海海盆。南所罗门海沟深7,316公尺(24,002尺),新赫布里底海沟深达7,540公尺(25,134呎)。

主要矿床类型地质特征

        这里参与排名的是海(sea),不含湾(bay或gulf),例如墨西哥湾、孟加拉湾,虽然实际面积比很多海还要大。

        10 鄂霍次克海

        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Sea of Okhotsk)位于西北太平洋,堪察加半岛以西,千岛群岛以北,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属于边缘海,平均水深859米,最深处3372米。

        09 白令海

        Bering Sea

        白令海(Bering Sea)是以俄国航海家丹麦人Vitus Bering命名的,白令海位于亚洲与北美洲之间,北端为白令海峡,南边为阿留申群岛,面积约229万平方公里。在1867年沙俄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之前,白令海是俄国的“内海”。

        08 塔斯曼海

        Tasman Sea

        塔斯曼海(Tasman Sea)位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面积约230万平方公里,以荷兰探险家Abel Janszoon Tasman命名。

        07 地中海

        Mediterranean Sea

        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500米,最深处5267米。地中海沿岸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后出现了古埃及文明、腓尼基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以及后来的文艺复兴。

        06 加勒比海

        Caribbean Sea

        加勒比海(Caribbean Sea)位于中美地峡东边、古巴以南、小安的列斯群岛以西,面积约275万平方公里。加勒比海岛屿众多,在大航海时代,为海盗提供了栖息之地。

        05 威德尔海

        Weddell Sea

        威德尔海(Weddell Sea)位于南极洲,在南极半岛以东,以苏格兰水手James Weddell 命名,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海域的大部分区域在冬季为冰架所覆盖。

        04 南海

        South China Sea

        南海(South China Sea),位于中国南部,中南半岛东部、菲律宾以西、马来群岛以北,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南海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

        03 阿拉伯海

        Arabian Sea

        阿拉伯海(Arabian Sea)位于阿拉伯半岛以东、印度半岛以西的印度洋上,面积约386万平方公里,北连波斯湾,是国际原油输出通道。

        02 珊瑚海

        Coral Sea

        珊瑚海(Coral Sea)位于澳大利亚东北、新几内亚东南、所罗门群岛西南,面积约479万平方公里,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群——大堡礁就在珊瑚海。二战时期,美日在这里爆发的珊瑚海海战是中途岛海战的前哨战。

        01 菲律宾海

        Philippine Sea

        菲律宾海(Philippine Sea)位于菲律宾群岛东边,关岛以西,处于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之间,面积约517万平方公里。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就在其附近。

        美编:张 岳

        校对:陶 琴

最后一个纯种塔斯马尼亚女子遗言:别解剖我别展览我,后来怎样?

       1.Zn-Cu型矿床

       Zn-Cu型矿床是最古老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如西格陵兰Isua矿床所赋存的表壳岩石年龄在37亿年以上(Appel,1979)。这类矿床分布广、数量多,如加拿大地盾7个构造省中有5个产出该类型矿床。

       主要产地有:Abitibi绿岩带的Noranda地区、Matagami地区及Timmins地区。Superior省Confederation Lake地区、Manitouwadge地区及Sturgeon Lake地区。北美元古宙成矿区有曼尼托巴省Churchill地区,亚利桑那州Jerome地区及威斯康星中部地区的火山岩带。芬诺斯堪的亚地盾有芬兰北部的黄铁矿带及南部的Aijala-Orijarri成矿区,瑞典北部的Skellefte成矿区及南部的Bergslagen成矿区。中国华北地台有红透山等成矿区。

       Zn-Cu型矿床富含Zn,Cu,只含微量Pb,一般伴生Au和Ag,在富Zn的硫化物中相对富Ag,在富Cu的矿石中则富Au。

       该类型矿床容矿火山岩系成分变化范围广泛,从基性玄武质岩石为主到酸性流纹质火山岩占主导地位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但无论火山岩系成因如何,这些火山熔岩具有连续沉积的特点,整个厚度可达1.1多万米。在这些含矿火山岩系之下的基底,一般是由镁铁质构成的稳定地块,主要为玄武质成分,它们很可能由于沿深部断裂产生的裂隙喷发作用形成的。与成矿区火山岩共生的沉积岩是未成熟的硬砂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及化学沉积岩(如燧石岩、含铁建造各种相)。从含矿火山岩系和矿床沉积的构造环境看,可以见到铁镁质到长英质的不同成分火山岩在空间上共生,并且明显属于两个或更多构造旋回的产物,这代表一种大规模优地槽火山作用的特征,属于大地构造旋回最初期阶段的产物,矿床则明显产出在经受了同构造变形的深坳陷盆地中。

       代表性矿床的研究表明,Zn-Cu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剖面如下:最顶部为层状硫化物含铁建造,向下为块状黄铁矿和块状闪锌矿,再向下是条带状黄铜矿,最下部为网脉状矿石和枕状熔岩边缘的细网脉状矿石。含矿岩层的顶板常为燧石层或沉积岩层,它们是火山活动中断的标志,此时也正是硫化物沉积时期。含矿层底板则为蚀变的火山岩系,矿化蚀变筒就产在此处。块状硫化物矿体内部各矿层之间,以及与上、下盘岩层之间,地质体彼此为截然的接触界线。

       Zn-Cu型矿床另一个重要的地质特征是,由于强烈的爆破作用,使块状硫化物矿体破碎,并在矿体附近或矿体顶部形成角砾状矿石或角砾岩。这些角砾一般呈现明显棱角状,表明是在块状硫化物矿体固结成脆性体后形成的碎屑。

       图1-10为Abitibi带Noranda成矿区火山沉积旋回与成矿关系图。Spence和de Rosen-Sqence(1975)把Noranda地区火山沉积地层大致分为5个带,每一个带代表一次重要的长英质火山活动幕,每两幕之间为镁铁质火山活动时期。Noranda-Benoit杂岩体中心部分的层状岩石由65%左右的镁铁质火山岩和35%的长英质火山岩组成,在火山岩带内,块状硫化物矿床与长英质火山岩空间关系极为密切。大多数矿床,包括Millenbach-Norbec地区的所有矿床,都出现在长英质火山活动的第三条带内,West MacDonald和Delbridge矿床则出现在长英质火山活动的第四条带内。还有一个富黄铁矿矿床——Mobrun,出现在第五条带内(图1-10)。第三条带约为3000m厚,至少由3个大的长英质单元组成(图1-10),长英质单元间为一层镁铁质熔岩流层序。

       图1-10 Noranda块状硫化物成矿区地层组成剖面图(引自Franklin et al.,1981)

       Home和Quemont矿床与其他矿床间的层位关系还不太明确;Ⅲ、Ⅳ、V 3个单元为Noranda矿区3个上部长英质火山旋回

       大多数矿床都下伏有垂直延展的蚀变带和细脉铜带,例如,Vauze矿床下部的蚀变带可追索到1000m以上(Spence,1975)。许多蚀变带都沿着火山同期的断裂带分布,这些断裂带一般都发生过垂直位移(Scott,1980)。

       野外调查表明,许多矿体与长英质小穹窿有着密切的关系。穹窿局部呈陡壁状且由块状、也可能为流动状的流纹岩(石英-长石斑岩)和流纹岩质角砾岩组成。穹窿之下总有流纹岩支脉出现(图1-11),这些支脉被前面提到过的与火山作用同期的断裂带所控制。

       图1-11 Noranda找矿远景区Millenbach矿山剖面图(据Simmons,1973)

       2.Zn-Pb-Cu型矿床

       Zn-Pb-Cu型矿床分布也较广,主要产地有:Iberian黄铁矿带,澳大利亚的Tasman地槽区,加拿大Bathurst成矿区及Buchans成矿区,日本北鹿盆地,中国北祁连东段白银厂地区及西段郭密寺地区。这类矿床以富含Pb,Zn为特征,含有少量的Cu,并且伴生组分Ag较Au更重要。在较老矿床中脉石矿物以富含碳酸盐为特征,而在较年轻的矿床中,脉石矿物中硫酸盐相对富集,如层状石膏-硬石膏、重晶石等。

       Zn-Pb-Cu型矿床一般在比较浅的克拉通盆地形成,氧化程度相对较高,伴生的沉积岩中外力碎屑岩数量有所增加,这些外力碎屑岩来自克拉通,并且富含碳酸盐和硫酸盐。这种盆地在沉积过程中明显地受张裂作用控制,火山岩一般具有玄武岩-流纹英安岩“双峰”式组成特征。从整体上看与该类矿床相伴生的火山岩系,较Zn-Cu型矿床更富长英质,其突出特征是伴生的碎屑岩石和含石英的斑状岩石比较丰富。玄武岩一般很少与矿体共生,只在矿体下盘深部产生。与矿体直接共生的火山岩主要是中性和长英质火山岩,以及斑状次火山岩,角砾岩和各种火山碎屑岩。火山岩主要属钙碱性火山岩系。

       与该类矿床相伴生的火山岩爆破作用明显,这种作用一般在地下浅处产生,并形成穹状中心。浅成流纹质岩穹窿由长英质熔岩和斑状次火山岩构成,它们是这种火山作用的主要代表产物。在火山-沉积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外力碎屑沉积作用较之Zn-Cu型矿床要更加广泛和强烈。结果,该类矿床中的外力碎屑沉积岩远远超过了热水沉积岩(如燧石和含铁建造),以及火山碎屑沉积岩等。这种火山爆发碎屑岩广泛出现代表一种浅海相的环境。

       该类矿床代表着优地槽构造环境火山作用的产物,但较Zn-Cu型矿床明显形成于优地槽更晚期阶段。这种优地槽晚期火山作用的明显构造特点是:伴随火山穹窿及克拉通边缘地区的塌陷作用,形成特定的沉积环境。结果使浅水物质和火山作用形成的产物在坳陷槽内一起堆积。当外力碎屑沉积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广泛出现时,代表着一种浅海相环境。当然,该类矿床也可在深海盆地形成。因此,在矿床形成的地区常可见到砂岩、页岩、灰岩及白云岩等沉积岩,并且出现重要的硫酸盐。当硫酸盐出现时,表示矿床形成于更加氧化环境。

       多金属型矿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块状硫化物矿体上部缺少含铁建造的硫化物相,但在整个硫化物矿层之上可以出现Fe含量较高的含铁建造。二者空间上紧密共生,但具有截然的接触界线。

       日本黑矿型矿床是典型的以火山岩为围岩的多金属型矿床,由于矿床的原生特征保存较好,因此它们成了研究该类型矿床的最好对象。

       黑矿型矿床主要产出在绿色凝灰岩带内。该带出露部分长达1500km,宽100km,由3000m厚的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这些岩石是在中新世时在受断裂控制的沉降带内堆积而成的。50%以上的黑矿型矿石产在北鹿地区的中中新世盆地内,矿床大致排列成环形产出在盆地外缘,主要矿床的分布明显表现出一种群集性(图1-12),故有人认为矿床的分布受破火山口或塌陷构造控制,但也有人认为是受基底断裂的控制。

       中新世绿色凝灰岩地层被划分成4个主要阶:门前阶下伏于盆地大部分地区,构成安山质凝灰角砾岩的下部单元。上覆的台岛阶由来源于安山岩的砂岩和砾岩组成,还有少量的泥岩及安山岩、英安岩和粗玄岩。西黑泽阶覆于门前-台岛阶之上,通常将其分为上下两层:下层由玄武岩熔岩流、泥岩及上覆的凝灰岩、英安质熔岩组成;上层含有矿体,主要由以下几种岩石组成:①英安质熔岩流,包括白色流纹岩穹窿和长英质熔岩舌;②分选良好的喷发角砾岩;③凝灰角砾岩,主要由英安岩碎块及一些玄武岩、泥岩和古生代岩石碎块组成。最上部为女川阶,在盆地的西部,其顶部主要由凝灰岩和泥岩构成,在盆地的东北部,则有300~400m厚的枕状玄武岩覆盖在矿床之上的泥岩和凝灰岩薄壳上。

       图1-12 日本北鹿地区的中新世沉积盆地、主构造及主要块状硫化物分布区(引自Sato et al.,1974)

       黑矿型矿床大多赋存于一层稳定的长英质碎屑岩之上,白色的流纹岩穹窿和伴生的角砾岩在矿床的近矿下盘出现。当然,有的矿床见不到穹窿状的长英质岩石或熔岩流。

       熔岩穹窿是由强烈蚀变的块状长英质岩石及伴生的分选好但局部出现的爆发角砾岩组成。这种熔岩穹窿或是海底喷发形成的,或是刚好侵位到海底以下的位置。在前一种情况下,侵位伴有蒸气隐爆,形成附近的爆发角砾岩。黑矿型矿床保留了许多原生沉积的特征,每一处矿山在正常情况下都包含有一连串的矿体,大多数矿体都有清楚的分带(图1-13)。

       (1)硅质矿带:主要由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网脉组成。原生的酸性火山岩构造尚可辨认,但有时因隐晶质石英广泛发育而变得模糊不清。

       (2)石膏矿带:主要由石膏-硬石膏(-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石英-粘土)组成,或出现在硅质矿的顶部和侧部,或出现在黄矿的侧部。

       图1-13 典型黑矿矿床的理想剖面图(引自Sato,1974;Horikoshi and Sato,1970)

       (3)黄铁矿带:主要由黄铁矿(-黄铜矿-石英)组成,层状,但偶尔也呈脉状或浸染状。

       (4)黄矿带:主要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重晶石-石英)组成,呈层状。

       (5)黑矿带:主要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重晶石组成,呈层状,在该带顶部,黝铜矿-砷黝铜矿较多,在少数矿床内还有斑铜矿。

       (6)重晶石矿带:几乎全由重晶石组成,但有时含少量方解石、白云石和菱铁矿,常呈薄层状。

       (7)含铁燧石层:主要由隐晶质石英和赤铁矿组成,呈薄层状。

       当然,上述7个带都完整出现的矿床并不多,大多数矿床不同程度地缺少某一个或某几个带,而其他的带则相应地较为发育。

       黑矿带的矿石有两种不同的构造变种,一种为角砾状,另一种为层状。角砾状矿石为硫化物和岩石碎块混杂分布在细硫化物基质中,形成角砾状构造。当然,该矿石中的角砾也有黄矿和硅质矿的碎块。在角砾状矿石之下的泥岩中见有沟纹状构造等,显然此处矿石沉积后明显发生过位移。致密的层状黑矿则由条带状或层状硫化物组成,常具沉积特征,如粒级层或韵律层,并发生过软沉积物变形作用,如滑动褶皱等。

       3.含Cu黄铁矿型矿床

       含Cu黄铁矿型矿床在塞浦路斯最发育,有关研究工作也较多,故该类型矿床亦称塞浦路斯型矿床。与Zn-Cu型和多金属型矿床相比,在数量上和规模上,这类矿床都相对少而小,其主要产地有:塞浦路斯Troodos蛇绿岩地块,加拿大纽芬兰的Notre Dame Bay地区,菲律宾的Balavac岛,土耳其的Ergani地区,危地马拉的Oxec地区及阿曼的Semail地区。该类型矿床的基本特征是以Cu为主,含少量Zn,基本不含Pb,伴生的Au相对于Ag较其他类型块状硫化物矿床更高。

       含Cu黄铁矿型矿床形成于明显受洋壳的裂谷作用和大洋扩张中脊裂谷系统控制的深海盆地环境。容矿岩石由大洋壳岩石组成,主要为超镁铁质火成岩、枕状玄武质熔岩和岩墙及安山岩等,其上覆盖有少量深海沉积的沉积岩,整个火山-沉积岩石组合构成蛇绿岩套。块状黄铜矿-黄铁矿透镜状矿体产在深海海底裂隙喷发作用形成的玄武质枕状熔岩中。与现代大洋中脊裂谷系统比较,这些熔岩相当于现代大洋拉斑玄武岩。与其他火山喷气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不同的是,与该类矿床共生的火山岩系,长英质火山岩极少或缺失。伴生沉积岩主要是化学沉积物,如燧石、含铁化学沉积岩、含锰化学沉积岩。碎屑岩或外力碎屑岩偶见,但有时出现凝灰岩与玻璃质碎屑角砾岩和枕状角砾岩互层。蛇绿岩套火山熔岩岩层厚度较前两类火山喷气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所伴生的火山岩的厚度要薄得多。这很可能表明:该类矿床形成于张性地壳裂谷性质的盆地中,与主要在优地槽下降盆地环境形成的矿床相比,其沉降深度要浅。

       在塞浦路斯,Troodos地块上有16个地区产出含Cu黄铁矿型矿床(图1-14)。Troodos地块为一椭圆形块体,由镁铁质和超镁质岩石组成,形成于白垩纪(约85Ma前)。其核部为构造成因的斜方辉橄岩深成杂岩体和形状不规则的纯橄榄岩扁豆体,四周环绕有辉长岩和橄榄岩堆积体,其上覆有分异很好的辉长岩-淡英云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带。在海底以下约1~2km处岩浆房发生分离结晶作用;上部分异极好的辉长岩带由高层位侵位的侵入体组成,厚度为50~800m,一部分为岩浆房顶部的组成部分,一部分为分离结晶作用的端元产物。这些岩石位于Sheeted Dike杂岩之下,而Sheeted Dike杂岩为上覆熔岩层的补给岩墙厚层带,它们起源于下伏的辉长岩。岩墙群的上部称为Basal群,由90%~100%的岩墙组成,这些岩墙穿插到枕状熔岩流岩石中,而其下部是复式岩墙,岩墙群穿插到辉长岩或石英闪长岩组成的岩石中。

       图1-14 Troodos地块地质及块状硫化物矿床(据Gass,1980;Hutchinson and Searle,1971)

       枕状熔岩(图1-15)表现出不规则形状且不完全环绕杂岩体,其中有块状硫化物矿床产出。该熔岩层序是由3个单元组成的,即:上部枕状熔岩,主要由橄榄玄武岩组成;下部枕状熔岩,由过饱和玄武岩组成;Basal群,由蚀变和变质的玄武岩及多达50%以上的岩墙组成。上部层位的熔岩就是由这些岩墙补给的。由于变质作用的影响,上部层序已形成沸石组合,下面两个层序形成绿片岩组合。在上下两个枕状熔岩层序中间,局部发育有赭石沉积岩层;在上部熔岩层序中出现不连续的水成的、来源于火山的层状沉积岩石。Troodos杂岩的火山岩上覆有Perapedhi组沉积岩,这种岩石由基性的棕土或含锰富铁的沉积物组成,并常常伴生有红色碧玉、粉砂、粗砂、砾石和放射虫燧石,其上又覆盖有粉红色放射虫灰泥以及褐色和粉红色泥质岩。

       图1-15 塞浦路斯矿床典型地层柱状图

       据Constinou,1976;注意B带为一条硅质硫化物带

       所有的矿体都出现在枕状熔岩层内或其顶部(图1-15)。大多数矿床产于下部和上部枕状熔岩之间的接触带上,但Kokkinopezoula矿体却赋存在下部枕状熔岩层序底部与基底群相接触的部位,Skouriotissa矿体出现在上部枕状熔岩的顶部。正如在Kalavasos成矿区所证实那样,许多矿体与陡倾斜的正断层为邻(图1-16)。大多数矿床在地区性的盆地内形成,这些盆地可能为断层控制的海底凹陷。Hutchinson和Searle(1971)曾指出,这些断层可能是火山活动同期形成的。下盘岩石受到角砾岩化并且强烈蚀变,至少有些角砾岩化作用是在矿石沉淀以前发生的,角砾岩可能受断层崖控制。

       一些典型矿床的研究表明(图1-15),矿床内又分出3个带,即覆于块状矿石上的赭石层、块状矿带本身和底部硅质矿带。在矿床下部存在着延深达数百米的细脉带。

       在许多矿床内,当然不是所有矿床,块状矿石的顶部出现有沉积赭石层。在Mavrovouni,赭石层与上覆的“Perapadhi组”棕土相接触,可是在Mousoulous和Mathiati,赭石带上覆有熔岩,这说明它是与矿石而不是与上覆的Perhipedi岩层有亲缘关系。赭石主要是由褐色和橙-**、块状到成层不好的沉积物组成的,里面含有针铁矿、石英及一些伊利石和黄钾铁矾,还有黄铁矿的锈蚀碎块。在Skouriotissa,红色的赤铁矿赭石是由磁赤铁矿和针铁矿互层带组成的。赭石层的厚度从几厘米到5m不等,与棕土相比岩石结晶程度极好且含低量的锰,Cu/Zn比值高而Ni/Co比值低。在Skouriotissa地区矿体上部的赭石中,间或出现含硫化物的燧石和蒙脱石凝灰岩。在Mathiati,硅质石灰岩与赭石和凝灰岩互层,有时直接上覆于矿体。Cconstantinou和Govett(1972)把赭石解释为裸露在海底的“硫化物矿石经海底氧化淋滤作用堆积的产物”。他们强调指出,这种与矿有关的赭石与富铁锰质的棕土有着化学和成因上的差别。而棕土被有些人(Elderfield et al.,1972)解释为与海底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活动的直接产物。

       图1-16 Agrokipia矿床横剖面图(据Adamides,1980)

       可看出块状和细脉状硫化物与火山同期断层带之间关系

       块状矿石是由多孔的条带状胶体黄铁矿和白铁矿碎块组成的。这些碎块嵌布在易松脆的砂质硫化物基质中。“砾岩状构造”矿石中的角砾在某些矿体中从上到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上部含量仅为20%,接近底部含量则差不多达到80%。坚实的硫化物矿块呈棱角状到浑圆状。

       第三条带为块状硅质矿石(图1-15的B带),尽管在好些矿体中闪锌矿要比铜矿更为普遍,但矿石通常由嵌布在石英基质中的黄铁矿和黄铜矿构成。构造和结构关系表明,二氧化硅的形成要晚于所有其他硫化物,B带很可能是由二氧化硅交代底部块状矿石形成的。

       含Cu黄铁矿型矿床总伴生有一定量的Co和Ni。Co在有些矿床中含量很高,可达0.35%,Ni在块状矿石中含量很低,平均为15×10-6,但在脉状矿石中却高达93×10-6,在浸染状矿石中则更高,为220×10-6。

       4.Cu-Zn黄铁矿型矿床

       Cu-Zn黄铁矿型矿床亦称别子型矿床,在全球范围内,该类矿床分布不广,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程度较低,主要产地有:日本Shikoku、Iimori及Besshi地区,阿尔卑斯东部及意大利亚平宁地区的Kieslager矿床群,摩洛哥的Bleida成矿区。这类矿床典型的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闪锌矿,几乎不含方铅矿,黄铁矿中总含有一定量的Co,其最高含量可达0.1%。

       别子型矿床的突出特点是:矿床赋存在碎屑沉积岩与玄武岩近于相等的地层层序中,矿床具有明显的沉积特点,并且岩石的变质程度高,容矿岩石几乎全属角闪岩相,硫化物常与角闪岩相岩石互层,而前3种矿床类型则以绿片岩相为主。矿床的地质特点在许多方面介于Zn-Cu型和含Cu黄铁矿型矿床之间。和Zn-Cu型矿床一样,别子型矿床也在不稳定沉降盆地中形成,矿区具有很厚的硬砂岩和火山碎屑岩。岩层明显遭受到同造山运动变形作用的改造。容矿的硬砂岩和页岩经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形成了片麻岩。另外,与含Cu黄铁矿相似,别子型矿床也与拉斑玄武质火山岩或深成岩共生,并且同样缺乏明显分异的钙碱性或酸性火山岩。容矿火山岩主要为层状玄武岩或层状辉长岩,经强烈变质作用形成角闪岩相。矿床的成矿环境一般都靠近构造交界处,如在洋底与岛弧间,洋底与克拉通间或洋底与大陆壳间。矿体常为层状,形态规则,与围岩整合接触,并具有明显的接触界线。很少有或根本没有细脉带矿化。别子型矿床在日本最典型。对有关矿床地质特征讨论如下。

       在Shikoku和Iimori地区,Besshi矿床产出在Sambagawa Schist群的上古生界变质火山岩和沉积岩中。在Besshi和Iimori地区,Sambagawa群在岩性上十分相似,但是该群在Besshi成矿区可分为5个组(图1-17),在Iimori成矿区可分为3个组。这种类型的矿床在这两个地区所出现的地层跨度相当大,但其中大多数矿床严格被限定在确定的地层中。

       图1-17 日本Shikoku地区Sambagawa结晶片岩地层及块状硫化物矿床的分布(据Kanehira and Tatsumi,1970)

       在Beeshi地区,最下部的Oboke组是由1500m厚的砂岩和少量黑色(石墨质的)片岩、砾岩组成的,其中没有发现矿床。整合上覆的Kawaguchi组由1200m厚的以黑色页岩为主、以少量绿色变质火山岩为辅的岩石组成。再往上是Koboke组500m厚的碳质砂屑片岩及少量黑色和绿色片岩,最上面这组岩层中出现一些小型含铜矿床。大多数的矿床出现在覆盖于Koboke组之上的Minawa组中,该组可分为3个岩段:下段,由数量近于相等的黑色和绿色片岩组成;中段产有许多矿床,由绿色片岩、富石英的沉积岩层和黑色片岩组成;上段含有变质程度较高的岩石,包括互层的黑色片岩、绿色片岩、砂屑质片岩和石英质片岩。这个地区最上部的Ozyoin组主要由砂屑质和黑色片岩组成。出现在Besshi地区的这些岩石已褶皱成开阔的向斜和背斜。在褶皱两翼的局部地段亦发生更为复杂的褶皱和断层作用。

       在Iimori成矿区,Iimori组是由基性火山岩质片岩及少量泥质、砂屑和石英质片岩组成的,在其中发现了12个矿床。向斜褶皱的中心部位局部含有蛇纹石化橄榄岩块体。

       矿床位置靠近火山岩发育的岩层(绿片岩),常产于向以沉积硅质岩为主的过渡带附近。尽管矿床在Minawa(Besshi成矿区)和Iimori(Iimori成矿区)组中出现的具体地层位置变化不定,主要Besshi矿体却典型地出现在Minawa组的中段。矿体下部有一层镁铁质火山岩(绿片岩),紧贴这种岩石的上部是含红帘石的硅质片岩。富含磁铁矿的岩层(含铁建造)出现在硅质片岩内。

       Iimori矿床的成矿地质环境与上述矿床极为相似,其上盘岩石由深绿色基性火山岩质片岩组成,其下伏有浅绿色片岩;近矿下盘岩石由9m厚深绿色(基性火山岩)片岩组成,其下依次为39m厚的红帘石-石英片岩并夹有薄层基性片岩层、37m厚的深绿色片岩和200m厚的泥质片岩。这套地层层序之底部局部为厚层的基性火山岩质片岩。在Iimori成矿区的Ozu矿床,赤铁矿-磁铁矿-石英片岩位于两层强烈褶皱的硫化物之下,每一层厚达1.5m,两个矿层中间被一薄层镁铁质片岩隔开。

       矿床毫无例外地由扁长的到板状的块状硫化物矿带组成。Besshi矿床(图1-18)走向长1800m,单个矿层的最大厚度仅为10~20m。Besshi成矿区的Motovasu矿体长1400m、宽100~180m、厚0.6~2.5m。Iimori矿床倾向延伸达7000m以上,宽250~300m,厚0.2~2.8m。在大多数矿床中,矿体因褶皱作用而局部加厚。

       图1-18 通过日本Shikoku成矿区Besshi矿床的横剖面图(据Sumitomo矿业公司,1970)

       大多数矿床由两种类型的矿石组成,即块状和条带状硫化物矿石。此外,一些矿床局部有富铜的构造加厚带。块状矿石由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斑铜矿和少量磁铁矿组成,脉石矿物为石英和方解石。而条带状矿石由黄铁矿、少量黄铜矿和闪锌矿组成,脉石矿物为石英、碳酸盐、钠长石、绿泥石和少量绿帘石、角闪石和电气石。硫化物和脉石矿物的含量近于相等。条带状矿石和块状矿石呈相互过渡关系。硫化物局部发生重新活化进入断层和断裂中而形成含磁黄铁矿的富铜矿石,除此而外,磁黄铁矿在这类矿床的其他地方很少出现。

        白种人至上?一直都是西欧国家的理念之一,这种种族观念在大航海时代异常突出,从15世纪开始,海上殖民的扩张,让奴隶贩卖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最为突出的就是黑奴贩卖了。

       不过这些只是奴隶,在白人世界,还有各种各样的怪诞演出,演员都是身体怪异的人,费城就有最大的畸形秀,又或是将身体特殊的人类关进动物园,再或者在世界各地进行人体展览,楚格尼尼就是其中之一。

       楚格尼尼是最后一人塔斯马尼亚人的妻子,她的一生伴随着殖民充满着悲剧,塔斯马尼亚人是塔斯马尼亚岛的原住民,它位于澳大利亚南部,也是澳大利亚联邦唯一的岛州,这里也成称为?世界的尽头?

       大约在一万年前,冰河时期,塔斯马尼亚就已经出现在历史当中,在冰河末期,冰雪融化,雪水覆盖了塔斯马尼亚和澳大利亚的连接处,形成了巴斯海峡,正因为海峡缘故,塔斯马尼亚保留了相当原始的风貌。

       1642年,荷兰航海家ABEL TASMAN发现了这块岛屿,在西欧人的观念当中,谁能?无主之地?就归谁所有,白人开始向着塔斯马尼亚殖民,而18世纪英国崛起,?日不落帝国?扩展到了?世界的尽头?。

       塔斯马尼亚成了英国的殖民地之一,1802年,英国人将一部分囚犯和奴隶作为殖民开拓者安置在了岛屿上,但是当地人有了不少的土著人,殖民一贯的缘故就是屠杀,塔斯马尼亚人也遭到了清洗。

       但为了更加能够拉拢当地的人心,英国开始鼓励通婚,奴隶和塔斯马尼亚人之间的通婚,当时被称为?异族通婚?,楚格尼尼就是殖民奴隶的当中的一员,她并不是第一批殖民者,1812年,她出生在塔斯马尼亚南部的300个小岛之一的布鲁尼岛。

       在殖民时期,楚格尼尼的童年并不好过,殖民抗争时,她的未婚夫遭到杀害,15岁时,母亲又被捕鲸人掳走杀害,1828年,一位木材商人借着销售木材的借口来到了布鲁尼岛,楚格尼尼跟两个妹妹在劫掠当中又被掳走,成为了奴隶。

       虽然殖民者鼓励通婚,但是这些政策并没有减少原住民的反抗情绪,于是楚格尼尼就成了一个形象大使,殖民者废除了她的奴隶身份,并让她跟原住民保护官伍瑞迪结婚,两人是政治婚姻,但依旧免除不了提斯马尼亚人这个奴隶身份。

       两人的婚后生活被殖民者记录了下来,毫无隐私可言,对殖民者来说两人只是控制原住民的手段,但是屠杀总是必不可少,伍瑞迪再一次冲突当中遭到杀害,楚格尼尼又嫁给了?比利王?威廉。

       1871年3月,?比利王?威廉去世,而他是最后一位纯种的塔斯尼亚男性,而楚格尼尼是各种大屠杀当中的最后一位幸存者,晚年时期,楚格尼尼在病痛当中过世,她临终前,希望能够将自己火化。

       但是并不如愿,1878年,她的尸骸被皇家塔斯马尼亚学会挖掘出来,并在塔斯马尼亚博物馆进行展出研究,一眨眼时间过去了72年,直到1976年,楚格尼尼的遗体才被火化,她的愿望最终如愿。

       今天关于“tasman”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