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芽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大全

文章内容

小米汽车估值空间多大最好_小米造车 估值

tamoadmin 2024-08-29
1.为什么说小米450亿美元估值过高了2.大半个车圈为小米“发烧”,谁来承载雷军的造车梦?3.成立7年无产品,这家50亿美金估值的超级独角兽还有多少胜算?4.小

1.为什么说小米450亿美元估值过高了

2.大半个车圈为小米“发烧”,谁来承载雷军的造车梦?

3.成立7年无产品,这家50亿美金估值的超级独角兽还有多少胜算?

4.小米拿什么支撑2000亿美元的估值?

小米汽车估值空间多大最好_小米造车 估值

  小米公司是一家比较大的规模企业,我自己也很关注这家企业的情况,因为我是理财师,对于一些著名企业需要认真研究,因此我对于小米企业的投资机构有一些了解,下面我说一下,个人收集信息,有错误的话,希望见谅:

  第一、小米公司投资机构很多,其中有HFHG公司的投资,这个投资最早的时候是在2009年初期开始的,当时的投资机构不是很多,对于小米公司来说,这是第一次机构性投资,对其帮助不小。

  第二、2010年以后小米企业越来越好,投资的机构逐渐的开始规模化,其中投资方晨兴资本和启明以及IDG为最大,他们的投资金额,估值达三亿美元左右,这是小米企业开始做大做强的一个基础资金。

  第三、小米公司在2012年以后开始战略性的进行投资,本身的融资水平也在增加,这时候小米公司的机构投资人逐渐增加,小米公司本身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此时高通投资开始投资小米公司。

  第四、最近两年小米公司的业务继续扩大,而且开始向其他的行业有所进展,这种情况下,小米公司的投资人也在继续增加,最著名的是淡马锡六家投资机构的进入,这对小米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综合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公司的投资机构,现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未来的小米企业应该会越来越潜力巨大,我相信中国本国的企业会越做越强,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得到大家的喜欢。

为什么说小米450亿美元估值过高了

小米模式在中国如此成功是因为小米公司的战略性,它包括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性、良好利用互联网的优点、走符合大众的路线。

近日由知情人士透露,小米公司已经选择摩根士丹利以及高盛作为该公司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瑞士信贷及德意志银行也将助力小米完成IPO,该公司的IPO估值目标最高为1000亿美元。不过小米目前还未决定IPO的具体时间以及具体地点。

小米为何能如此成功呢?要知道,1000亿美元可不是笔小数目,如果小米上市的话,他们极有可能是阿里巴巴之后IPO规模最大的企业。

?

小米商业模式的创新

截止2014年,小米盈利的主要来源还是硬件。雷军用“Free+Premium”的模式,先通过不赚钱或赚钱很少的硬件圈住大量用户,在通过提供收费软件、增值服务。配件等方式变现。

良好利用互联网的优点

小米用足电子商务的模式直接面向消费者营销,与传统手机公司相比,这大大节省了渠道成本和销售成本。而且小米结合互联网用户对手机的功能需求进行产品研发,为用户实现互联网生活提供最佳硬件解决方案,基于Android深度优化、定制、开发了自己的第三方手机操作系统——MIUI米还建立各种社交和社区系统,建立起强大的粉丝群和拥趸者队伍,也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走符合大众的路线

大家都知道,小米的产品做的很便宜,又能在性价比的同时又能够做到这么高品质的产品,是非常符合中国现在大多数人的经济状况的。性价比是小米的战略性核武器,性价比也是对商业终局的想像,是效率的提升。小米符合大众的消费需求,所以在市场上占有很大优势

?

总之,小米可谓是国产的“良心”,未来将会是小米的“帝国”!

大半个车圈为小米“发烧”,谁来承载雷军的造车梦?

时值年末,随着各主要手机厂商业绩的出炉,小米的业绩和估值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可以肯定的说,小米今年年初预期的手机8000万—1亿部的销量目标肯定是泡汤(据称是7000万部),而众所周知的事实,当时小米450亿美元的估值,手机业务(包括销量预期)是重要的加分项之一。但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除了销量未达预期之外,其还存在怎样的问题或者说曾经的加分项是否依然存在还是发生了变化?

众所周知,作为一家企业,其战略和商业模式至关重要。不过对于今年的小米,其在年初和年末的战略和商业模式显然出现了摇摆。

业内也许还记得,小米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今年年初“两会”期间谈及业内对于“十年后小米超过苹果”存歧义的解释中称:作为互联网公司,我们最在乎的其实就是用户量,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像他们一样,一个季度要挣180亿美金的利润,我们的目标是在十年时间里面能不能成为市场份额第一的互联网手机公司。为此,小米将继续降低手机等智能设备单品的毛利率,增加出货量,同时布局更多的生态链企业,从而铺开其互联网服务的生态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小米依靠销售设备带来的盈利比例将会越来越低,而其互联网服务的增值费用收入将会越来越高,类似美国商超Costco的“会员费”模式。

但到了年底前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场外对媒体谈及手机销量时,雷军则称:这个目标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看重的是消费者满意度,小米会继续聚焦手机、电视和路由器三大核心业务,希望效法日本索尼、韩国三星,成为中国新国货的代表,带动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进步。

不知业内看到上述小米今年年初和年底前雷军针对小米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描述作何感想?至少从我们的理解看,前者还是以规模为基础和追求通过服务盈利商业模式,而后者强调的则是硬件本身的竞争力,甚至是盈利。那么问题来了,这年初和年底截然不同,甚至是既然相反的商业模式,究竟哪一个才是小米的模式?这种商业模式摇摆本身就是小米估值最大的减分项。毕竟一个企业如果战略不能确定或者摇摆的话,将是非常危险的,但稍加分析,尤其是对于影响其商业模式能否最终实现的核心基础硬件的市场表现和竞争形势,我们又不免理解了小米这种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摇摆的无奈。

首先看今年小米选择“走量”的中国千元机低端市场。根据小米公开的资料,售价699元的红米2是小米目前最畅销的手机。红米2于2015年1月发布,截至6月,红米2销量突破1000万台,月均销量200万台。同时,售价599的红米2A在4月开售,截至7月,销量突破500万台。2015上半年,红米2贡献了接近50%的销量。对此,有业内分析称,小米手机的总销量中,红米系列占比高达70%—80%。如果说小米在今年是以千元,甚至不足千元的低端手机来勉强维持增长的话,那么在这个市场中,联想的乐檬K3,魅族的魅蓝、魅蓝Note,华为荣耀4X等也表现不俗,这意味着即便是在千元机市场,小米在现在和未来也面临诸多对手,且增速和市场份额被稀释将不可避免。

至于以创新驱动的高端市场。近日,小米联合创始人、小米总裁林斌在接受媒体访时认为小米是靠创新而非营销驱动增长的公司并以小米4C举例时称,除了边缘触控、全网通功能之外,双天线设计均是小米的技术创新,这个技术很难,也很贵,是很多高端手机中都没有的配置。我们这里暂不去细细分析这其中是否具有水分,至少从低价红米占据出货量大部看,市场和用户更多选择小米的手机看重的还是低价格,也就是说即便上述林总说的都是小米的创新,但不能得到市场和用户认可并转化为自身价值的创新难免让业内对于这些创新的内涵产生质疑,而小米似乎也从未对外公布过定位高端的小米Note的销量。

与之相比,国内市场销量占据其总销量70%左右的华为,今年不仅在出货量上超越了小米(包括中国市场),其高端手机的出货比例更是占据1/3左右,这使得小米手机在未来不仅在创新驱动的价值层面,还是出货量的规模层面都平添了一个最强大的对手。当然,除了华为之外,国内的OPPO和Vivo今年在中高端市场的突出表现,相信在未来也会给小米在此市场的增长增加不小的麻烦,更不要说苹果了。

再看小米电视,据中怡康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主流电视厂商创造了总量为3110万台的智能电视用户总量,小米用户量仅为30万台,仅占据该市场的1%,而今年预计销量将会达到100万台,虽然增速不慢,但从其在电视市场的整体占有率依然偏低,更为重要的是,小米在电视市场除了面对众多的传统电视厂商外,在自己专攻的智能电视领域,小米遭遇了一个与自己同样商业模式的对手,那就是乐视,且乐视的出货量今年可以达到300万台,是小米的3倍。而从支撑该商业模式的内容上看,小米松散的内容结盟模式显然不如以内容起家的乐视,这也是为何双方今年在此领域频频爆发口水战的原因。即便是业内对乐视也不看好,或者说其宣扬的商业模式也有噱头之嫌的话,小米与乐视充其量也是半斤对八两。其实,小米与乐视在电视市场面临同样最大的短板都是基于它们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用户规模太小。

与小米电视类似,在路由器市场,虽然小米在智能路由器市场中排位第一,但其在整个路由器市场中所占比例依然偏低。例如在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整个路由器市场(包括智能与传统路由器),智能路由器仅占据6.1%左右的市场份额,加之智能路由器市场中,360、华为增长迅猛(其中360甚至在今年第三季度一度超越了小米),其高速增长的势头在未来也势必会减弱。

既然三大核心硬件(小米商业模式的根基)要么对手众多,要么强手当道,并直接导致未来其规模增长的放缓,那么所谓的小米生态系统的(围绕手机、智能电视、路由器)价值势必会缩水。业内知道,除了这三大核心硬件之外,小米还涉足了小米盒子、智能插线板、空气净化器、电池、智能电单车等诸多所谓智能硬件领域,虽然也获得了一定的销量及业内的好评(相比同类产品),但由于核心硬件业务,尤其是核心中的核心手机业务增速减缓,且在未来高低进退均有诸多或强劲的对手阻碍其规模及价值的扩张,使得这些对于小米估值今年仅存的可能的加分项不仅大大缩水,反而给业内一种不务正业(例如分散)的感觉。

关键是小米一再对外声称的小米生态(“硬件+软件+互联网服务”的铁人三项)失去了有实际说服力的基础支撑,并导致今年其服务和软件在小米整个营收中的比例非但没有实质性的增长(按照此前小米公司总裁雨果?巴拉今年7月接受访时预测小米今年营收预计为160亿美元,服务业务只占据其中的10亿美元),反而出现了下滑,也就是说小米离其商业模式的实现还相距甚远,但基础的通过硬件扩大市场和用户规模却在遭遇越来越强的挑战。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由于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小米曾经估值450亿美元时的加分项均不同程度出现缩水,尤其是这种缩水还导致了小米战略和商业模式的摇摆,由此看,450亿美元的估值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小米来说确实高了。

成立7年无产品,这家50亿美金估值的超级独角兽还有多少胜算?

| 彭斐

运营 | 宋宋

小米集团高速发展时,雷军曾称自己“行程密时,平均一天有11个会议,每天平均吃饭时间只有3分钟。”而如今对于“押上人生全部声誉而战”的小米 汽车 ,雷军的忙碌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宣布造车至正式成立公司的5个月间,雷军频繁走访比亚迪、一汽集团、长城 汽车 、长安 汽车 、东风、恒大 汽车 、上汽通用五菱、上汽集团、北京现代、博世、宁德时代等企业,并时不时与北京、吉林、上海、天津、武汉、合肥多等多个地方传出“绯闻”。

几乎大半个 汽车 圈都在为小米 汽车 “发烧”。随着小米 汽车 落户北京亦庄,其业务开展也将从前期考察逐步进入到实际运营阶段。

下一步,围绕工厂落地何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激烈争夺。小米 汽车 终会花落谁家?

01

收购宝沃 汽车 工厂?

雷布斯的光环不亚于华为。9月13日,一汽解放开盘股价一度逼近涨停,创年内新高。涨势的背后,是一则“雷军一行到中国一汽集团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度对接洽谈”的消息。

可股民只狂欢了一日,一汽解放便于9月14日跌至11.63元/股,跌幅约4%。外界又将之归因于“雷军有了新欢”。

一则“小米 汽车 或将通过收购方式以获得产能和生产资质”的消息开始在业内发酵。同时,宝沃 汽车 作为小米的“新欢对象”也浮出了水面。

“即使向下放到省级发改委和工信局申请新工厂生产资质,也是需要较长的流程和其他配套手续的。” 汽车 行业分析师钟师向车市物语称,“收购别家车企主要是可以节省时间,一步到位,代价就是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

小米造车需要抢时间,与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相比,小米进入 汽车 行业时间比较晚,花钱买时间,对于手握千亿资金的小米 汽车 而言,是比划算的买卖。

如果回顾小米从成立至今,之所以在高速发展,雷军认为最核心的原因则是效率高。而北京密云的宝沃 汽车 ,拥有新能源及传统能源的双生产资质,具备年产能36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这对于小米而言,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

据相关报道,宝沃 汽车 生产已进入停滞阶段。即使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行业内早已100%复工复产情况下,密云工厂仍处于停工状态,且时间已长达一年。2020年工厂产能利用率仅有4.83%。

而3个月前,就有曝出小米与宝沃 汽车 有过深度洽谈的消息,当时因双方对宝沃 汽车 估值差距悬殊,谈判戛然而止。据知情人士透露:“当时雷军出价极低,远远低于陆正耀为宝沃付出的代价。”

陆正耀是瑞幸咖啡、神州优车、神州租车和宝沃 汽车 的董事长。虽然他于2018年年底,收购了北汽福田手中宝沃 汽车 67%的股权,但陆正耀却没有太多资本与雷军谈判。

对目前的宝沃 汽车 来说,最值钱的资产是其位于北京密云的智能工厂和土地资产。当时,福田对宝沃北京工厂项目“砸”了47.24亿元,其4.0智能工厂甚至获得工信部颁发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称号,而这些资产并没有被陆正耀收于麾下。

据车市物语查阅,2019年1月,福田曾发布一个公告称,“由于宝沃 汽车 工厂所占用的土地被纳入怀柔科学城规划中,北京市考虑到科学城未来规划的需求,要求福田承诺宝沃 汽车 的土地使用权留在福田,并在北京市要求时将土地交回。”

这也意味着,密云工厂背后的实际所有权不在福田,也不在神州优车,而是北京市。目前,北京市只是依照市场价格把土地和房产租赁给宝沃 汽车 使用。

为了吸引小米 汽车 入资,北京市要求收回厂房,这也非不可能之事。既然小米 汽车 总部选址在北京,那制造工厂落户北京的可能性更高。

“北京市有关方面正积极推动小米通过收购宝沃 汽车 获得生产资质,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有消息人士称。

眼下,重组电动 汽车 制造产能也是国家所倡导。“目前市场上的电动 汽车 企业太多,相对分散。未来要做大做强,电动 汽车 企业需要进行兼并和重组,在先进技术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日前表示。

理论上,有产能过剩问题的车企都希望与小米“沾上关系”,宝沃 汽车 并非小米 汽车 的唯一选择,但从近期的信息推测,虽然雷军近阶段“打卡”的车企不低于数十家,但一些车企已明确辟谣或官方回应不卖工厂。

小米选择宝沃 汽车 工厂代工这条线显得更为明朗。能造车的车企有很多,但真正能和小米 汽车 谈拢的车企不见得多。这一点从苹果 汽车 项目受挫中可得知。

同样马不停蹄的苹果CEO库克,近段时间不断与现代、日产、大众等车厂洽谈Apple Car整车代工,但意外的是,至今还没有一家车企明确愿意给苹果造车充当代工厂。

原因也很简单,有点实力的传统车企,不想因为与苹果合作成为苹果的代工厂,从而“稀释”了自己的品牌价值。

“诸如比亚迪、长城和一汽集团等有实力的车企,与小米 汽车 汽车 深度谈判的,是希望将自己的平台共享,或是其它方面深入共同造车,而不是沦为代工厂。”业内人士向车市物语表示。

02

激烈的小米 汽车 工厂“争夺赛”

业内人士分析,通过收购工厂获得造车资质,只是短期战略,未来也不排除小米会多点布局,在其他城市自建工厂和研发中心等。无独有偶,9月13日便有消息称,小米 汽车 或将用“双工厂”模式。

“自建工厂肯定是最符合自己满意的地点和环境,能保证永续发展。”在钟师看来,未来的大本营一定放在自建工厂里。当然,如果收购工厂所在地方的支持一直稳定,车企也会乐见其成。“一般还是做两手准备为妥,吉利都做了N手的准备。”

小米造车的野心很大。有消息称小米在 2024年出第一款车,每年推出一款新车,三年的总销量达到90万辆。雷军曾在内部表示,小米 汽车 “3年出车,第一年卖10万台”。

业内人士向车市物语分析,“一年10万台,目标很大,但也非不切实际的空想。‘蔚小理’造车新势力都是从零做起,一开始没有品牌价值,但小米不同,巨大数量的小米产品的数据库沉淀了未来小米 汽车 潜在用户群。”

“如果小米 汽车 在三年后量产,可大胆猜测小米面对的第一难题,不是销量,而是产能不足。”基于这种忧虑,使36万年产能的北京密云工厂被小米收购,那小米也会遇到产能不足的问题。提前布局“双工厂”,逻辑也显得顺其自然。

曾经投资过造车新势力的雷军,无论是代工或自建工厂路线,都有不少经验可以借鉴。

小鹏 汽车 一开始由海马 汽车 代工生产,但2020年3月间接收购广东福迪 汽车 ,获得了生产资质。目前,小鹏G3的改款车型G3i车型尾标已从“海马”标识改为了“小鹏”,小鹏 汽车 肇庆工厂二期也已经动工。

小米 汽车 的最佳选择或是遵循类似小鹏 汽车 的多地布局路线,前期通过收购快速获取生产资质,后期通过自建工厂扩大产能。

自雷军正式宣布小米造车后,各地方马上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拉小米到自家城市落地。北京、上海、武汉、合肥、西安、成都等城市纷纷抛出过橄榄枝。可以说,工厂选址的竞争,远比小米 汽车 总部所在地的竞争更加激烈。

“小米 汽车 落户哪个城市,便会为这座城市带去投资,更重要的是能带去 汽车 相关产业链和智能 汽车 方面的人才,有望引进整个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业内人士称。

据汉南区官方介绍,该区有8家整车企业和13家整车生产工厂,包括小鹏 汽车 、东风本田、神龙、东风乘用车、吉利路特斯、吉利商用车等,重点发展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同时是智能网联 汽车 测试示范区,具备良好的产业优势。

同时,武汉和雷军也有很深的渊源。武汉大学培养了雷军,雷军也在武汉有产业布局。小米 汽车 在武汉自建工厂的可能性很大。

尽管有“最优”对象,但雷军仍在为造车选址四处奔走。9月11日,据吉林省网站消息,吉林省高层领导在长春会见雷军一行;8月31日,天津市高层领导到小米集团走访调研,就进一步深化市企合作与雷军座谈交流。

(图:吉林省高层领导在长春会见雷军一行)

“最后,小米可能会比较各地的优惠土地政策、税收减免等,并考虑当地的产业链和产业环境等,以此选择自建工厂落地何处。”分析人士称。

03

拼命奔跑的小米 汽车

造车并不容易,既然是雷军压上了所有的声誉,小米造车自然要慎重得多。

但雷军对于小米发展的观点一直是,“大方向选对后,一定要保证奔跑的速度,奔跑本身即可解决问题。”

雷布斯造车的奔跑速度不可谓不快。早在2014年便传言发起“泰坦”的苹果项目,至少已经酝酿了6年,而小米 汽车 入局不到6个月,便有一系列实质性进展。

眼下,新能源 汽车 最难的不是制造出一个像样的产品,而是能把一款产品卖到什么销量。用户认可的销量决定产量,产量规模决定供应链和资金链的永续。对于小米 汽车 而言,没有销量,车企就命悬一线,“双工厂”模式也是其前期的一场。

对于小米造车的优势,钟师评价,“小米最有信心的不是能圈多少投资资金,而是原先庞大成熟的小米生态圈已经建立起来,往下 汽车 产品的集客、营销、推广成本,要比任何新生的车企强得多。这是小米造车宝贵的‘无形资产’。”

不过,小米 汽车 作为后来者,需要补课的内容也非常多——智能驾驶就是一门大课程。从目前小米申请的专利来看,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上的专利要远远少于华为、百度、滴滴等 科技 企业。

从近几个月来看,“不缺钱”的小米正不断对自动驾驶领域企业频频出手。先是抢下对纵目 科技 、禾赛 科技 两家自动驾驶厂商的投资,随后还参与DeepMotion(深动 科技 ),智慧互通(爱泊车)的战略投资。

当然,自动驾驶的技术壁垒并不是收购几家公司就能弯道超车,算法的深入研究,以及真实数据收集都是小米 汽车 无法绕过的一座大山。

深谙此道理的小米 汽车 ,最近也在高薪挖自动驾驶领域的人才,但要找到心仪的人才太难了。虽然小米的薪资比市面高出近20%-30%,小米官方还透露小米 汽车 收到的简历已超过2万份,但最后完成入职的仅有300余人,步伐仍然慢于外界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小米 汽车 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天,小米官方还晒出了雷军与其他16位团队骨干的合照。而在外界剖析了这16位骨干的“身份”时,不免让人降低了期待值。原因是小米 汽车 高层都是“门外汉”,仅一位成员是 汽车 行业背景,并且是名外饰设计师。

人才的缺失或将拖累小米造车的进度。此前,盛传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将加盟小米 汽车 ,但最后或因竞业协议的规避,加入了顺为资本;也有消息称,原福特 汽车 (中国)电动车事业部首席运营官朱江已提出辞职,下一站或是小米 汽车 ,但消息传了有一阵子了,似乎没有最终成行。

2024年,小米能否造出一台让人“尖叫”的车?答案很悬。仅从造一辆车的角度来看待小米 汽车 的未来,小米 汽车 的价值或许不会很高。面对未来强大的竞争对手、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缺少 汽车 产业技术储备的小米要从造车上获得利润非常难。

但换一个角度,从造一个“移动终端和数字空间”来看,如果小米造车,真能像雷军所想那样“是给手机和一整套智能体系加上四个轮子”,小米 汽车 的价值是否会变得不一样?核心前提是,小米能将电子产品生态链成功复制到 汽车 上。

小米拿什么支撑2000亿美元的估值?

2018年10月,柔宇抢先于全球所有手机厂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发布了全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

2019年1月23日,小米总裁林斌首曝自家双折叠屏手机。柔宇愤然指出小米夺走了本属于他们的“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称号。柔宇因此再一次上了热搜。

当然,在电 科技 看来,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家做屏幕代工的企业,怎么突然就吃起了手机的饭?要知道在柔宇做手机之前,这家成立于2012年的公司已经先后尝试过VR眼镜、手提包、显示播放器、衣帽等品类纷繁却彼此并无强关联的产品,结果都是无疾而终,无一例外。与此伴随着的诸如“PPT企业、深圳三大骗”的质疑声也是甚嚣尘上。

显像技术已经历经三代展。从上世纪的CRT电视,到2000年开始大行其道的LCD电视,再到如今逐渐走入千家万户的OLED电视、激光电视等等。在这技术瞬息万变的时代,柔宇并未跟随主流技术的演进,而是卡位在未来,投身柔性显示项目。

柔宇创始人刘自鸿,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海归硕士。公司创立之初就拿到了IDG、中信资本、深创投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注资。

彼时,国内已经有诸如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深天马等多家企业,在三星、LG的巨大竞争压力下厮杀于屏幕市场。

2014年,柔宇研发出了自家首个卷曲半径可达1mm,厚度为0.01mm的柔性屏。但直到2018年6月,柔宇才拥有了自己的第一条类6代(5.5代)柔性屏生产线。截至目前,尚未有该产线正式大规模量产的消息传出。

作为对比,2017年10月,京东方就已用与三星类似的制造方案,在成都打造了6代OLED柔性面板生产线并投入量产,这也是全球第二条实现量产的6代线,代表了目前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华星光电、深天马也有了一条OLED 6代线,维信诺则有了一条6代柔性屏产线。

从大环境来看,尽管卡位很早,但刚刚才迈入实际生产流程且产线代际落后的柔宇似乎不占任何优势。

对于自家的柔性屏技术,柔宇CEO刘自鸿曾在2018年6月这样介绍过其优势:

“柔宇自主研发的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投资成本更低、良率更高,进一步实现了显示屏幕自由弯曲和折叠,而且具有分辨率高、反应速度快、亮度高、耗电低、画质艳丽的特点,是从0到1、从1到N的自主 科技 创新。”

显然,柔宇认为相比于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企业,自家的自研技术更胜一筹。

虽然从目前的公开消息来看,尚未有任何知名企业表示将购柔宇的屏幕做产品,但柔宇在12月初放出的公关稿却直指自己已经“在3个月内获得了40亿订单”。

与此相对照的一个数字是2017年2月,三星与苹果之间的那1亿块OLED面板订单的金额,大概是43亿美元。

可想而知,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大订单,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国际新闻了。

这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国内的全部OLED产线加起来的设计产能才只有不到12万片/年。

即便是按照已裁切过的成品数量来计算,柔宇也要把良率做到和三星一样,甚至更好才有可能实现。考虑到柔宇还有诸多全新的自研技术需要进行整合,这一良率短期内绝无可能实现。

有别于其他屏厂,柔宇天生有着一颗做产品的心,并且极为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公关形象,特别喜欢用诸如“全球首个”、“世界首款”这种形容词来标榜自己:

2015年9月,柔宇推出“全球首创”可折叠式超VR智能移动Royole-X;

2016年9月,柔宇推出“全球首个”可折叠的3D头戴Royole Moon;

2018年9月,柔宇推出“全球第一款”柔性 时尚 衣帽Flexible+ Wearables。

而最厉害的,还是当属抢先于全球所有手机厂商,发布首款可折叠柔性屏手机FlexPai。这种摒弃了上下游分工协作,垂直整合产业链于一身的做法,着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要知道已经在产业链上摸爬滚打了数年的小米,在面对“小米无技术”的指责时,雷军也只能很委婉地辩解称,“做 汽车 的一定要做发动机吗?”言下之意很明确,没有厂商可以通吃产业链的全部上下游。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年,柔宇也不曾指出上述三样消费级产品共计卖出了多少。从第三方商城的售卖情况来看:

Royole-X在京东有100余条评价;

未在京东上架的Royole Moon在亚马逊仅拿到52条购买评价;

原定于去年11月开始发售的FlexPai,则还处于预定状态;

至于柔性屏手提包、显示播放器等,则更是连介绍都找不到。

对于一家成立7年,估值已达50亿美金,在年会上狂洒奔驰奥迪豪车的巨型独角兽公司来说,至今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也是一件颇令人费解的事情——柔宇到底是想做什么,只是做PPT吗?

郭台铭曾说:“屏幕业务拼的就是烧钱,烧的足够多,量上来了,就赚钱了。”诚然,屏幕产业本身就是重资产的高新企业,动彻上百亿的单条产线投资额,足以将大多数企业拒之门外。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初,柔宇共计获得约百亿人民币的融资。而从安信证券研究中心公布的产线投资额来看,这一看似高昂的数字,实际上最多也就够投产2018年6月建成的那条5.5代的OLED屏幕产线,后续的改良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

与此对应的是——京东方成都6代线先期投资220亿元人民币,后又追加投资至245亿元,整体设计产能4.8万片/月。华星光电在武汉的6代线,先期投资25亿美元。

而除了资金门槛外,技术和经验的积累,也同样是制造业老生常谈的话题。

截至目前,柔宇对自家柔性屏的主要宣传点,还停留在4年前的“可以做到0.01mm的厚度”样品上。事实上,绝大部分OLED面板厂都有能力生产出如此薄厚的柔性屏。

另外,如果想要将这种0.01mm的内屏投入实际使用,还必须要使用塑料或者其他柔性介质来对其进行封装。如果未经封装就使用,在与自然环境中的氧气、水蒸气接触下,不出5天屏幕就会损坏。而在加装了封装之后,柔宇的屏幕厚度到底能达到多少还是未知数。

事实上,截至目前,即便是在那台已经被做成手机的FlexPai上,柔宇也从未给出过自家屏幕在亮度、色域,甚至是折叠寿命的详细参数。作为对比,三星在今年1月发布旗下首个折叠屏手机Galaxy Fold之时,就已经给出了自家屏幕“保20万次折叠不坏”的承诺。

在互联网创投圈有一条默认的规律:早期讲故事,后期讲产品。有趣的是,身为制造业一员的柔宇,却也走上了这条套路。

今年1月,一位接近柔宇的人士曾直言,这次小米总裁在微博发布的“折叠屏概念手机”,相当于是从柔宇手中抢走了饭碗,失去了先发优势柔宇,若是再想通过向投资人讲这个折叠屏的故事来拉投资,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那么,让我们把视线再转回到柔宇的根基:“柔性屏”真是个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的细分市场吗?这个钱烧得真会有回报吗?

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折叠屏到底是不是伪命题都不好说,居高不下的成本,更是拦在消费级产品前函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经发布相关产品的华为、三星都没有将其大规模量产的打算,未来柔性屏的前景几何仍是未知数。

而对一个目前没有任何当打的拳头产品,却已经融到了E+轮的超级独角兽公司来说,面对即将登场的科创板,柔宇的下一个故事又该讲什么呢?

在争议中前行的小米,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来自网易科技的报道称,小米准备在今年下半年进行 IPO。接近小米高层人士称,雷军对小米定下了2000 亿美元估值的目标,并受到了投行的认可。

2000亿美元估值,成为引爆舆论热议的导火索。在上个月,也就是2017年的12月,小米的估值只有1000亿美元;5年前,小米估值不过100亿美元;8年前,小米估值只有2.5亿美元。8年时间,小米估值翻了800倍,这无疑全球商业史上的一则神话。

2000亿美元估值有多大泡沫?

对于媒体报道的2000亿美元估值这一消息,小米官方并未确认。从各方面的消息和一些网站的投票来看,大家并不认可小米2000亿美元的估值。毫无疑问,小米2000亿美元的估值有很大泡沫。

坦白说,小米2000亿美元的估值还是让人非常惊讶的,毕竟这一数字足以颠覆业界人士的常规思维。IT桔子把国内一些互联网巨头的市值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截止日期是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具体的数据如下:腾讯控股市值4900亿美元;阿里巴巴市值4378亿美元,百度市值809亿美元;京东市值586亿美元。

也就是说,小米现在的估值是2/5的腾讯,1/2的阿里,2个半百度,3个半京东。一个成立不足10年的企业,市值居然可以与BAT抗衡,这不免让人质疑。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按照营收的算法对小米估值,还是按照净利润对小米估值,小米的2000亿美元有很大泡沫。

公开数据显示,前三个季度腾讯的营收为1713.68亿元,阿里营收为1438.85亿元,百度营收为612亿元。未经小米官方证实的消息称,小米2017年营收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显然,小米的2000亿美元估值有很大水分。如果把小米的营收与苹果相比,我们也会发现小米的2000亿美元估值有很大泡沫。

财报显示,苹果2017年前三季度营收为1766.55亿美元,净利润376.37亿美元,市值在9000亿美元左右。小米的营收只有1000亿元,是苹果营收的1/16,净利润是苹果的1/50,市值却是苹果的1/4,这确实很夸张。既没有高营收,也没有高利润,小米拿什么支撑这一估值?

小米拿什么支持2000亿美元估值?

从小米历年的营收和利润等数据来看,小米难以支撑2000亿美元的估值。那么问题来了,小米拿什么支持这一估值?靠雷军几年前说的市盈率,还是给资本讲故事?

圈子里盛传,几年前雷军给当时任国美电器董事长陈晓讲过小米的估值算法:“小米有7000万用户,每个用户的价值380美元,这样算下来,小米市值 300 亿美元 。”按照雷军的算法,小米2017年出货量会突破9000 万部,全球 MIUI 用户数达到 3 亿。保守一点算,用户数翻一番 达到1.4 亿,单个用户价值也翻倍到 760 美元,这样算下来小米的估值也不过 1064 亿美元。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尽管小米在2017年里销量复苏,但小米每个用户的价值很难达到760美元。要知道,760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是4900元左右,小米的用户群多为中、低收入人群,用户价值远不及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的用户价值大。所以,小米1064亿美元的估值都是很大的水分。

或许有人认为,小米作为一家在争议中成长的企业,估值也不能按照常规手法来计算。在利用性价比迅速跻身国内手机一线阵营后,小米开始布局智能生态,并且初具规模,但这并不代表小米的市值可以超出常规。客观地说,小米生态的布局不错,但小米与苹果、三星等手机巨头相比,并没有核心技术。即使是与华为对标,小米的技术储备也相当薄弱。

不可否认,小米有自己的手机芯片澎湃,但小米手机至今仍然使用高通和联发科的手机芯片。反观苹果、三星和华为,自己的芯片产品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大规模应用到自己的手机产品上。对此,有业内人士称,小米布局手机芯片仅仅是为了给资本讲故事。众所周知,手机芯片的研发和量产需要大量资金支撑,这是小米无法具备的。再看小米的智能家居生态,同样是缺乏核心技术。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过硬的产品,小米2000亿美元的高估值就是一个神话。

写在最后: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不到10年时间,小米成为一家营收千亿元的公司实属不易,这是小米成功的一面。高速发展过后,小米已经触及发展的边界。对于当下的小米而言,估值多少并不重要,修筑一条护城河才是至关紧要的大事,因为刚刚恢复增长的小米尚未摆脱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