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芽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文章内容

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_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是真的吗

ysladmin 2024-05-23
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_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是真的吗       非常感谢大家对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
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_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是真的吗

       非常感谢大家对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1.小米造车已箭在弦上?为什么造车会是手机厂商的终极目标?

2.为什么中国汽车业不像手机业,诞生出华为、小米之类世界级公司?

3.为什么手机厂商的手机,都是代工厂生产,而不自己建厂生产呢?

4.互联网公司纷纷造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5.华为卖车,砸了谁的饭碗?

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_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是真的吗

小米造车已箭在弦上?为什么造车会是手机厂商的终极目标?

        据悉,近年来小米集团一直在 汽车 领域进行相关 探索 ,于2015年就开始进行国际专利相关方面的布局,近几年每年的申请专利量大多在100件以上,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可以说小米集团在未来走上造车之路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小米的造车之路:从 探索 到投资,再到实践

        其实早在2013年,雷军就有意靠拢电动 汽车 领域。在《硅谷钢铁侠》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雷军曾两度拜访马斯克,雷军问马斯克:“三年前你打算做电动 汽车 的时候还没有现在这么火,你是怎么看到这个机会的呢?”马斯克表示,他从没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这件事的失败率比成功率大得多,他只是觉得这是应该要去做的事情,不想苦等别人来实现。

        尽管在此之后,许多业内人士在与雷军交流中表示,他们对新能源造车这一领域并不看好,但是在2015年和2016年,雷军还是通过顺为资本先后跟投了蔚来 汽车 和小鹏 汽车 ,从目前来看,这一抉择是相当明智且正确的。

        到了2018年,小米集团成功上市,开始全方位地 探索 其业务内容,并且在内部启动了名为“micar”的造车调研项目。在2019年,小米决策层在董事会上进言造车,其调研项目的结果表示,2019年至2020年期间将会是启动造车计划的最好时机,但是雷军仍然有所顾虑,造车被搁置,可能是因为顾虑到2020年小米十周年的相关事宜,雷军错失了杀入造车红海的良机。

        2019年11月,小鹏 汽车 进行了C轮融资,小米方面投资了5000万美元,但造车一事仍在搁置。2020年是各个新能源 汽车 公司突飞猛进的一年,特斯拉市值一度超过7000亿美元,而国内的新能源 汽车 三巨头:小鹏、蔚来和理想也不甘示弱,其中蔚来于2020年内的最高股价一度超过小米,涨势一片大好,甚至被不少网友戏称为“三英战吕布”。2020年末,上汽集团、浦东新区、阿里巴巴集团26日宣布联合打造全新智能电动 汽车 品牌“智己 汽车 ”,新能源 汽车 领域的竞争又多了一分。到了2021年,贾跃亭虽仍未知归期,但是其创立的FF 汽车 却在国外获20亿元投资。与此同时,百度也不甘示弱,于今年1月11日宣布将组建一家智能 汽车 公司,进军造车行业。虽然前有华为帮助企业造好车,但是在国内的各大手机公司中,真正有意向造车的,小米还是独一家。

        造车是否能够成为支撑小米的核心业务?

        相信此时很多看客已经能够明白新能源 汽车 是现如今炙手可热的一个领域,但是对于小米为何要选择造车仍不明晰。对于华为而言,面对实体清单的重重封锁,造车或许是一条生路;对于苹果而言, 汽车 是其前任CEO乔布斯早就想颠覆的产品;对于贾跃亭来说,成功打造FF 汽车 并上市,是其还债的唯一希望;而对于小米来说,造车将会是改变其业务形态的一次重大变革乃至飞跃。

        在笔者看来,虽然目前小米的发展较为喜人,诸如小米10至尊纪念版和小米11等优秀的产品也是层出不穷,但是手机行业的发展正在走下坡路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如今的手机市场已经不再如往昔一般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特点,反而是开始向小米10至尊纪念版这样的水桶机靠拢:动辄重量就超过200g,屏幕方面也几乎是被三星垄断。即便是最好的处理器,在手机上运行原神的时候依旧是力不从心,发热掉帧问题比比皆是。可以说现如今的手机已经发展至一个瓶颈期,大部分手机满足日常需求已经不在话下,那么追寻更高层次的突破意义何在?尽管各大手机厂商在不断地找寻创新和突破,例如伸缩式折叠屏手机,环幕屏手机等,但是大多都仍在路上,单单形态上的改变很难颠覆手机行业。

        在笔者看来,造车一路向来不是坦途,过去不是,将来更不会是。现如今,无数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造车行列,电动 汽车 领域的红海市场已经初见端倪。从目前来说,小鹏、蔚来和理想已经纷纷上市,对于想要进军造车领域的小米而言并不是好事。如果小米正式立项造车,笔者认为其主要的核心思想很有可能与手机业务一致,也就是追求极致的性价比。但是在现如今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中,比亚迪在性价比方面独领风骚,一骑绝尘,并且比亚迪起步很早,相较于很多新能源 汽车 品牌都有着巨大的经验优势。即便撇开这些竞争压力不谈,小米是否具备真正的造车核心专利还是一个问题。尽管小米每年都申请了数量不少的相关专利,但是大多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电数字数据处理、数字信息传输、图像通信、交通控制系统、距离测量、导航等领域,虽然估值已经超过1亿美元,但是缺乏核心技术的小米该如何造车,又将和谁展开合作,仍然是一个谜。

        笔者认为,造车并不能一蹴而就,即便小米“备战”至今已5年有余,但是相较于其他已经摩拳擦掌的品牌而言,依旧不够。且不说特斯拉在刚起步之时也仅是一个PPT公司,即便是现如今股价超7000亿美元,仍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估值虚高。对于任何互联网企业来说,想要造车就意味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乐视作为一个极好的前车之鉴,其帝国之崩塌就在于数日之间,造车让乐视负债累累,难以维系。尽管时间来到了2021年,造一辆电动 汽车 的风险比2015年小了很多,但是面对如此之多的竞争品牌,整体风险并没有下降。

        从小米的经营数据来看,其于2019年经营现金流超200亿,但是同时投资现金流也来到了300多亿,如果按照这个态势进行估算,小米于2020年的可用现金流可能依旧不多,更不用说小米于2020年的销量激增,其研发投入势必会更加巨大。就拿贾跃亭的FF 汽车 来说,142亿元融资最终换来的仅是预产车5辆,对于还处于发展阶段的小米来说,压力巨大,所以造车迟迟没能立项。

        总结

        互联网公司纷纷造车,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是好是坏,犹未可知。但是根据笔者的经验来看,所谓的红海造车,最终还是会演变为 科技 技术的大战。自去年华为于10月30日布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品牌Hi以来,关于“造车”的新闻就从未间断。虽然华为一再强调不会真正造车,只负责提供一些零部件,并且今年将会有500万台车预装华为HiCar以及贴标Hi的logo出厂,但是在笔者看来,华为选择造车也只是时间问题,毕竟当年的任总也说过不做手机等话语。

        对于阿里,百度,苹果,小米这些后起之秀而言,造车是新的边界拓展,还是业务的重心转移,我们犹未可知。但是新能源 汽车 行业势必会是未来几年的热门,届时将会有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加入,原本就已熙熙攘攘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将会变得更加拥挤,也会更加“热闹”和疯狂。就小米的这次仍未官宣的尝试来看,或许会是一件好事,毕竟,谁不想拥有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 汽车 呢?

为什么中国汽车业不像手机业,诞生出华为、小米之类世界级公司?

       这种小事根本不在厂家的考虑范畴内,有没有支架或预留口不会对销量有任何影响,购车人群也不会因为没有手机支架就把该车型从备选库里去掉。手机尺寸不一,驾驶员对手机摆放位置、角度要求也不一,搞个手机支架众口难调,搞不好还遭人诟病。

为什么手机厂商的手机,都是代工厂生产,而不自己建厂生产呢?

       虽然很多人可能会说小米、OPPO、vivo怎么能和华为相提并论呢?但实际上,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vivo就是世界前六的智能手机厂商,小米上市后更成为了世界500强企业,说它们是世界级公司并不夸张。

       那么中国汽车为什么不像手机行业这样,国产手机能够和海外大牌扳手腕呢?我认为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手机是大众消费品,而汽车不是。我们国家有近14亿人口,手机用户数量这两年一直超过10亿,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机。而汽车能够做到人手一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虽然国内的汽车市场仍然是增量市场,但增量是有上限的,汽车保有量不可能与人口数量持平。再者,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大部分用户平均两年就会换一台手机。2019年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达到3.72亿部,也就是接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换了手机。而家用汽车寿命至少有五年,所以每年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无法和手机行业相提并论。

       第三,手机厂商比较重视研发。华为有自己的芯片,处理器就相当于汽车的发动机,尤其是华为的处理器已经做的并不比高通、苹果的差太多,这就决定了华为手机的市场地位。而国产汽车虽然也有自研发动机,但参数方面尚无法和海外大牌相提并论,只能做廉价车型。同时消费者也不认可国产自研的发动机,这就导致国产车一直被打上廉价的标签。

第四,汽车行业的历史远比手机行业悠久的多。奔驰、宝马、奥迪这三大品牌都有超过100年的历史,这种品牌影响力的沉淀是不可想象的,国产车根本比不上。而手机行业满打满算也就20多年而已,上个世纪70年代成立的苹果早期做的是个人电脑,直到21世纪才开始做手机。而华为是上个世纪80年代成立的,做手机的时间也就比苹果晚个几年而已。这就使得国产手机品牌和海外大牌并没有明显的差距,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总的来说,汽车行业比手机行业复杂得多,研发的投入、品牌的建设都比手机更加困难,也更加考验国家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国汽车行业还无法出现华为这样的世界级品牌。

互联网公司纷纷造车,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贴牌生产,也许很多人并没注意到。但如果走在大街上,尤其是广东福建一带,你会经常看到一些店面在销售外贸原单产品。在淘宝上,从事相关商品买卖的人也不少。这也就是说,贴牌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手机品牌商会选择代工厂而不是自己生产呢?

        首先,讲一个略微专业一点的词语,微笑曲线。这个曲线在经济学里很流行,说的是,产品的价值增值主要集中在研发和销售环节,中间的生产环节其实是微利的。在手机行业,可以说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研发环节的重要产物——芯片,可以说连华为这种具有研发实力的一体化手机产销商都受到制约,因而造成手机最贵的就是芯片。销售环节的价值增值则主要体现在品牌塑造上,大品牌卖的贵还销路好。

        第二,从价值链分工的角度来讲,有些企业乐于只动手不动脑,专注搞生产,也就是代工厂;而有些手机品牌商则乐于将生产环节外包或者贴牌,比如小米,这时价值链分工的产物。就像厨师很多,但你问他为啥不出去开饭店,人家说不愿意操那份心。反过来,你问饭店老板,你咋不下厨,人家会说,雇个人就好了。

        第三,手机品牌商找代工厂有啥好处?最主要的是省心省力,不用担心生产这块。而且,代工厂由于规模因素,成本比企业自己生产更低。在经济不好的时候,生产外包还可以节约资金投入、降低运营风险。

        其实,不只是手机有代加工,很多的产业也这种模式。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什么都是自己做,最好一个工厂变成了大杂烩,什么都不专,庞大的资产管理、人员管理、资金筹措调配使得企业疲于奔命,最后的结局就是很快关门。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的技术含量、人才等越来越高,使企业的专业化、集约化变成必然,通俗地说就是“专业团队”。

        企业建工厂,首先是选址,然后是建设,同时招聘人员,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时间才能完成。其建厂的费用可能会超过单一产品研发费用,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般公司所不愿意做的。

        它们的共同的想法就是:专业的事交有专业的团队去做。毕竟一个公司不是什么都那么专,你的短处恰是别人的长处。

        另外还有企业是生存,一个工厂建完后,需要订单吧,就是手机来说,哪些订单自己的工厂根本吃不饱,工厂总不能上一个月放一个月假吧,如果天天处于半停产状态,那么结果就是人才流失,厂子关门。

        如果大家把订单交给一个工厂去做,那么这个工厂肯定吃得饱饱的,而手机厂家也不需花费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去管理经营工厂。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手机厂家都是给别人代加工生产的,目前蓝绿两厂因为以前步步高的产业原因,基本上手机都是自己生产,而小米、苹果等厂家原因别人代加工生产。

        就国内来说,还有一个手机代工厂很有名,它就是比亚迪电子,就是那个生产 汽车 的比亚迪旗下的公司。有消息称,如果比亚迪投产的生产线全部建设完成并开工,一年可以生产4亿台手机以上。

        个人看来,代工厂并非不是好事,手机厂家在节约资金、时间的同时,却能推出达到要求的产品,完成产品的同时也给另外的企业生存空间。

        当然,外包代加工也有恶心的时候,比如,在米国制裁华为的时候,珠海的代工厂伟创力(美国企业)就扣押华为7亿元物资,致华为蒙受大量经济损失。

        个人观点,同意吗?

        2020-12-4

        首先不是全部手机厂商都找代工厂生产手机,比如蓝绿厂OPPO,VIVO这两个品牌的手机都是自产自销,另外华为,中兴,三星也是有自己的手机工厂。

        当然也有很多手机厂商的手机是代工厂生产的,比如苹果,小米手机都是代工厂生产的,华为也有部分手机是代工厂生产的。

        自建工厂的话前期软硬件设施的投入以及生产人员的招聘等等都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大量资金和时间解决。

        众所知周,智能手机的配备极其复杂,抛去核心部件芯片外,还有屏幕、摄像头、处理器CPU、存储器等等多部件的配备要求。这些要求就需要很多个不同类型的工厂来承担其工作。而作为智能手机品牌公司,本来就在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压力之下,他们将公司的重点投入在核心技术的打造上。

        所以就有很多大品牌的智能手机公司本着集中精力做大事的原则给像富士康,和硕,伟创力,比亚迪这些智能手机代加工公司提供了市场。

        另外就是现在的手机代工巨头技术成熟,生产的手机产品质量可靠,产能也有保证。

        代工厂生产手机相比手机厂商自建工厂有着更大的成本优势。手机厂商也能腾出手集中精力来搞研发和销售。

        当然代工厂也有缺陷,例如2019年美国制裁华为时,珠海的美资代工厂伟创力就扣押的华为的生产物资。

       随着 科技 的发展,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普及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了。我们会发现在国内众多手机品牌中,手机都是代工厂生产的。

        首先,手机厂不是并不是说建设就建设,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成本。先不考虑前期投资资金的成本,光后期的盈利问题就会让手机厂家难受。毕竟没有任何一个手机厂商,自家的手机就能满足到一家工厂的正常运转,只能通过寻找更多的客户,代工其他更多的其他手机产品业务,才有可能达到盈利的希望。如今仅仅只是自家品牌的手机,完全不能满足到工厂需求,那么反而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维持这个厂的正常运作,这反而成了手机厂商的负担。

        对于一家工厂来说,前期不仅仅需要投入建厂成本,以及各种设备需求。更重要的是后期维护以及人员工资,而这些开支需要后续怎么来平衡,如果仅仅靠自家产品时完全满足不了平衡,甚至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资金维持工厂。长期算下来很不划算,而外包给代工厂,不仅仅保障了自己的供应需求,而且无需投入没必要的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发更加划算。

        总的来说,手机厂商自己建厂,一方面没有这个必要,毕竟国内有众多厂商自己完全没必要投入没必要的资金。另外一方面不划算,自家产品维持不了一个厂的需求,反而得不偿失。

       这几年说到新款的5G手机,消费者心里可能普遍的一个关键词就是“缺货”,尤其是像华为和小米这些国内手机厂商,每当发布一款新机,供不应求就已经成为默认的常态,尽管有人说有的厂商故意饥饿营销,控制前期的手机供应链,从而营造一种很火爆的感觉,但是由于一年当中新手机大部分集中在春季发布,所以手机代工厂的产能压力确实也很大,供货经常达不到市场需求也属正常。

       有些人就问了,既然每年都供不应求,为什么手机厂商非要寻求代工厂,而不打算自己建设工厂来生产自家的手机呢?这是因为手机代工厂并不是想建就能建的,先不说前期巨大的投资成本,光是后期的盈利问题就会让手机厂商难受,毕竟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厂商能靠自家手机的产能满足一家工厂的正常运转,只有寻求更多客户,代工更多手机等产品才有希望盈利。

       而且对于一家代工厂来说,还需要不断投入建厂成本,生产线升级和人员工资,这些都会导致手机厂商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把有限的手机研发资金消耗殆尽,长期算下来其实是很不划算的。如果只是为了保证产量而建设自家的工厂,可能反而会因此导致产品研发受到阻碍,即使产能没问题了,可能竞争力也会下降,导致销量还不如以往,这样的话显然就得不偿失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成本问题,自建工厂投入的资金多,包括建厂,建员工宿舍楼,机台产线,原材料库存等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成本远高于代工厂,而且极其容易造成管理不到位!反观代工就简单得多了,只需要将设计方案和品质标准以合同形式制定交与代工厂,后期就只需验收货就行了,其它啥都不用管。而且代工厂会为多家品牌代工,原材料的价格会更低。所以对于所有厂商来说,代工厂的成本和效率更高,是市场化的必然选择

        为什么手机厂商的手机,都是代工厂生产,而不自己建厂生产呢?

        不是单单说建厂就建厂,会涉及很多方面,是的,几大巨大厂商基本都是代工厂生产的手机,而且碰到旺季碰到新机扎堆时候还会货源不足,但为什么还要代工厂生产呢?

        领域不一样

        我们说的代工厂一般不止是代工手机这样单一的产品,而是会代工很多类型的其他产品,而不少手机厂商不是传统的制造商,会缺少这方面的底蕴,其次就是代工和发售手机还有销售手机是不一样的,是两个领域,最基本的就是质量,这在手机厂商中是最重要的,不信的看看三星,就是因为note7的电池,炸没了三星在国内的份额,装配工艺不是很好,找代工厂就可以很好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因为代工厂已经是最手机很熟悉,产品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最小的。

        成本的考量

        是的,就是成本,别看手机厂商都像很有钱,但建厂自己生产支出不小,首先你要选地,要和当地政府商量,不然给到的地方很偏,人都不想去,还怎么生产,其次就是人员,这个看似不重要,其实很重要,自己建工厂人员必须要配齐,但新手又会很难快速适应,挖人又会增加成本。

        质量

        这个是最重要的一环,贸然建厂,质量这块是最难把控的,毕竟一切都是重新开始,人员的熟练度,机器的运行,产品出来的质量怎么样,这些都会影响到手机后续的销售,不能因为质量问题而发生召回,这样不止是成本,对口碑的伤害才是最严重的的。

       这个跟多的应该是考虑到成本的问题吧!

        毕竟建设一个工厂所要考虑的问题有很多,厂房的选址问题建设问题,后期的人员管理,制造设备的人员培养和维护,产品的存储和物流。每一项都可以说是非常复杂,并不仅仅说投入资金就能解决的。

        一般厂商生产产品很少有只靠一条生产线就能生产出产品来的,一条生态链只靠很多家厂商组成的,来听听我的回答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手机研发和制造两者虽然紧密相连但也有很大不同。其实不仅仅是手机,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多种数码设备都是代工厂负责生产的。

        作为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业,手机是一个将众多供应商提供配件进行组装的产业。手机厂商负责硬件设计和研发,软件系统研发优化,组装还是交给代工厂。

        因为众多代工厂在这方面有着比较深厚的技术积累,尤其是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厂,会不断研发很多新工艺新技术。许多手机厂商所说的新的硬件制造工艺或者技术变革通常都是代工厂或者供应商研发的,而不是手机厂商研发的。

        另一方面,很多手机厂商是没有能力自己建造工厂的,这需要大量的人工,硬件设施,车间场地等,何况还需要很好的技术积累才行。

        说白了,手机厂商自己建工厂是一件飞机又不讨好的事儿。很多问题代工厂可以帮你解决,你还不需要全程把控,只要你给代工厂钱,剩下的代工厂给你搞定。这样一来手机厂商可以全心全意负责研发。双方各司其职,何乐而不为呢?

华为卖车,砸了谁的饭碗?

       很多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造车行业,无论是做手机的还是做网络的,现在都有想造车的这个意愿,与多家老牌汽车制造厂商都达成了合作的意向,主要就是因为现在汽车行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就是智能化和新能源。

       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应该说是现在这些互联网公司进军造车行业的主要意向,说白了就是现在有这个大的趋势,而传统的汽车制造厂商,它本身在造车这方面可能比较专业,但是在人车互动智能化也就是涉及到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方面还不够成熟,而互联网公司因为做的就是网络做的就是研究这方面的东西,它拥有更大的优势,两者合作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情。

       汽车行业的新能源化是说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出现新的发展方向,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特斯拉,它就是电动的汽车,不使用传统燃油结构了,然后日本包括欧洲一些国家也出现了以氢能源为主的这个汽车,这也是新能源很多机构都预测未来的交通方面必然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电动汽车应该说是一个过渡的东西,氢能源是主要的,但是无论如何单凭现在传统厂商的研发能力还是跟不上的。

       有这两方面的因素不足以驱动这些厂商进军互联网造车行业,主要就是因为有钱赚,这是最主要最主要的东西,因为任何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它都面临着再发展或者衰落这样一个阶段,如果造手机的他一直就造手机,不拓展其他的业务,那必然就会出现一个新兴的公司来挑战他,所以他要产业多元化,他投资了好多产业,哪怕有其中一个出了问题,其他的产业仍然能够帮扶,这个企业在资本量足够大的情况下就可以扭转颓势。

       现在这些手机制造厂商,汽车制造厂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了,就是因为对双方合作都有利汽车制造产业,有很多的老牌汽车公司,他们原来就是造汽车的好多年了,但彼此之间竞争不分胜负,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缺点,现在要想进一步的突破,就必须得有新的市场,新的销售卖点,最核心的也有新的技术上的突破,让消费者觉得他们这个技术很不错可以买,这样他们才能迎来新的发展。既然汽车制造厂商与互联网公司都有这个意向的,双方的合作自然就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

       华为的主营业务可以大概分为三大事业群:运营商网络BG,企业业务BG和消费者业务BG。其中消费者业务BG主要就是卖手机,年营业额接近5000亿,占比超过50%。可以说卖手机是华为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

        手机行业旗舰芯片的法则是赢家通吃,目前能称为旗舰芯片的只有高通骁龙888,苹果A14,和华为麒麟9000。三家芯片均采用最先进的5nm制程。由于某些不可抗原因,台积电无法帮华为代工。旗舰手机是手机厂家的主要利润来源,芯片受限,华为华为在旗舰手机行业竞争中几乎失去竞争力。

        2020年,华为仍然是国内手机销量冠军,但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华为手机销量跌至国内第五, 全球第六。为了弥补智能手机业务的下滑,华为进军 智能 汽车 行业,试图弥补消费电子行业下滑带来的影响。

        传统 汽车 行业主机厂(大众,丰田,吉利等)的销售利润主要由主机厂和经销商瓜分, 汽车 主机厂占据主导地位。通过 汽车 厂家和经销商(4S店)的合作模式, 汽车 厂家降低了渠道建设成本,在同等资金条件下扩大了门店规模,有效促进了销量提升。同时本身不产生价值的 汽车 经销商(4S店为主),可以依附于 汽车 厂家对销售利润进行提成。

        华为帮助 汽车 合作伙伴卖车,主要通过华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华为强大的渠道建设能力进行。中国消费者普遍信赖和支持华为,在其助力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一个月预定量已超过6500台,相比去年销量翻了好几倍,可见华为背书的影响力。

        华为计划在年底前扩充卖车体验店到1000家左右,要知道,经营 汽车 销售业务数十年的一汽大众品 汽车 牌,全国4s店也就1000多家。华为与 汽车 厂商的分成大约是9:1,也就是说华为帮 汽车 厂商卖车,每一台车预计将抽走售价一成左右的利润。

        被华为拿走的钱以前是归于 汽车 生产厂家和 汽车 经销商的,而 汽车 厂家处于强势地位,经销商话语权较低,受伤的自然是以4S店为主的经销商。 作为消费者就更加弱势了,有可能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好了,今天关于“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汽车厂商干预手机厂商做事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